之前应该写过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往前翻了点点,但并没有找到。印象中是有的,就视这次为第二次吧。
我很赞同李斌对中层的定义:中层是特别的一个职业阶段。它远远比作用式的定义更值得人期待:中层是学校这座“教育大厦的四梁八柱”。我喜欢李老师说的:多你有惊奇,少你缺灵魂的那一层;你的乐趣逐渐开发,精彩次第绽放,能力被岗位打磨,专业宽度与尝试都逐渐成熟的那一层。
这种定义使得中层被期待。
卓越中层通识能力有“四力”:全局思维力、战略执行力、团队组织力、关系构建力。我感觉自己需要回炉重造。
全局思维力:从微观拉伸到宏观,再从宏观聚焦到微观,帮助我们透过表象抓问题的本质关键。
战略执行力:从学校整体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决策和行动,运用各种资源和机制实现战略目标。
团队组织力: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团队协同进化。
关系构建力:不断增值人际关系,在新关系的构建中不断优化团队的成长。
读完这些定义,有一种天空飘过的认同,我还需要进一步阅读理解它。
全局思维力,谈到的第一个观点是:学会从制度思维走向机制思维。
我对这一观点很好奇。之前,我校应上级部门要求做了厚厚的几本制度。我所在教务部门是最经常为使用的制度就是请假制度。
制度一般是外在的控制、规定和要求,而机制是一种有设计的制度,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的设计。机制的底层逻辑是激活、撬动、引领,是从内部着手、从系统与结构着手,注重问题的解决,能够持续起作用,期望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机制思维将相关管理要素进行整合,将相关利益主体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让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同步发生。机制思维要从人性出发,激发人性之善,从建设性的方面解决问题。
比如设立荣誉勋章,对于能够自主自律使用电脑的学生颁发;考试自律的学生可以获得诚信荣誉勋章;比如每年教代会代表对校长和中层及以上干部进行信任投票和满意度评价等。
通过例子,我大概理解了机制与制度的区别。
但我还没有办法进行系统梳理,我们有哪些是机制,有哪些是制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