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卫视有一档科学竞技真人秀,叫《最强大脑》。
里面的选手擅长的领域五花八门,各自擅长的程度也都达到了“神”级。
比如,有的选手能靠心算准确给出10多位开根号运算结果;
有的能在水下盲拧2个魔方,并在1分钟内将其还原;
也有的能在15分钟内,记忆160个随机词汇。
我们往往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人生来就具备某种天赋,是个“天才”。
然而他们真的是天才的存在,还是后天的训练到位?
别急着下定论,先来听听一个故事。
史蒂夫·法隆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刚开始参加记忆力实验时,他的表现跟普通人一样,只能在短时内记住7-8个数字。
然而在训练持续了2年之后,史蒂夫可以完全记住,别人以每秒1个数字的速度,念给他听的82个数字。
2.
如果到这里你还没法判断,那就再听一个故事。
来源网络莫扎特自幼就被当做神童。他神到什么程度呢?
年幼的他,只要一听到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他立马就能辨别出: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调。
不仅是乐器,他还可以分辨任何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
比如时钟的报时、大钟的鸣响,以及人们打喷嚏的声音。
莫扎特这种能力,在音乐上称作『完美音高』。
它牛逼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它非常罕见,大概在1万人之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
第二,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中,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
这样一来,莫扎特似乎很符合人们对“天才”的设定。
看到这里,你心里好像已经有结论了。
但是,我故事还没说完呢(傲娇脸)。
后来,日本心理学家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对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音高辨别训练。
结果很令人震惊,参与研究的孩子,个个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
很显然,帮助莫扎特取得巨大成就的完美音高可以通过培训获得,那它就不算是一种天赋。
3.
上面两个案例,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
常人眼中难以企及的“天才”,其实大多数是训练的产物。
可以说,杰出不是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你可能会反驳,我每天都在跑步,为何我成不了刘翔?我每天都在背单词,为何当不了翻译?
别再拿你那些重复性的“天真练习”来自我感动了。
开了20年车的老司机,未必比只有5年驾龄的新手更擅长开车。
再拿背单词来说,你每天花30分钟背20个单词,跟你每天逐量增加背单词的数量,效果也显然是不同的。
正确的训练方法,才能让我们达到超越大多数的理想水平。
那这种方法是什么呢?
它就是《刻意练习》这本书,美国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有目的练习”,也叫“刻意练习”。
4.
那什么是刻意练习呢?它至少包含三个条件。
第一,刻意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
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法衡量我们的练习是否成功了。
所以我们可以制定类似这样的小目标:
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完曲子;每周写3篇原创,至少被简书首页收录2篇。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引导你的练习。
第二,刻意练习包含及时反馈。
你必须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
就像你练瑜伽,你可以通过网上的免费视频在家自学。
但你肯定没有跟你同样努力,并且有导师带着入门的人成长得快。
为什么呢?
因为优秀的导师可以在你练习的时候及时提供反馈,告诉你姿势有没摆对,帮你纠正你的呼吸方式。
无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
这个反馈,可以是你自己设定的,也可以是外人给你的。
第三,刻意练习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比如,有些业余钢琴爱好者,10年都在用同样的方式和标准去弹奏一首歌曲,即使累积了一万个小时的练习,也未必比他年轻时弹得更好。
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你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缓慢退化。
不过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下,不要一下子就把挑战设定得离舒适区太远,不然我们很可能会因为难度太大而失去信心。
做到以上三点,你的练习才称得上是有效的练习,你的努力才能爆发它的连环威力。
通过这种练习方式,你才能快速精通英语、摄影、ppt、手绘等多项技能。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001 杰出不是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002 “一万小时”定律是否管用,取决于你是否用对了方法。
003 有效的练习要有明确的目标、高人指点、以及走出舒适区。
如果喜欢,一定要点赞哦!!
往期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