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拾穗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被看作是批判贫富阶层的代表作。如果把《拾穗者》放在当下社会去解读,我们或许会读出新意。
01.在麦场拾穗
米勒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画家。他被誉为泥土上的英雄,他说“我出生自农夫,也将以农夫死。”他的代表作《拾穗者》更是为人们所熟识。米勒在《拾穗者》中主要呈现了三个农妇弯腰拾穗的场景。
《拾穗者》在当时的法国乡村,贫穷的妇女和儿童,被允许到别人田地里拾穗。这是对古希伯来经文规定的延续:当你在农场收获时,不可以拒绝拾穗者,应该让贫苦的孤儿寡妇去拾取落穗。神会保佑你的土地获得丰收。很多学者都从批判贫富差距的角度来解读这幅画,因为在远处麦垛旁边有一个骑马的男子,那个男子应该就是农场主。
其实,这麦场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场吗?我们每个人都是麦场的拾穗者,不论是弯腰捡拾的,还是骑马等待运走麦穗的,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活下来罢了。
02.在水果店捡拾生活的希望
我们大家都在不同的麦场捡拾着生活的希望。
学校门口的街道上有个十分简陋的水果店,大约五六平米,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道,两侧堆满了各种水果。
为了节约成本,这里没有冰箱,大概又为了保证水果的新鲜度,这里没有暖气。初春温度依然很低,虽然老板娘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棉帽,我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您冷吗?”
老板娘笑起来的样子十分亲切,脸上虽然布满褶子,但很干净。她笑着说“冷啊,我开店七年了,这是我喝胃药的第六年。这里的屋顶薄,夏天热,冬天冷,一直在喝胃药啊。”
确实,天花板上爆起了白色的墙皮,随时准备脱落下来。
老板娘来天津已经二十多年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也就能开个水果摊。”老板娘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用功读书,不要像她这样没文化。可是他的儿子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去打工了,一谈起儿子,老板娘的眼珠里就开始有泪花打转。
我没有问老板娘收益如何,毕竟这是很隐私的事情。但是有那么多“煎饼侠”都收入不菲,所以老板娘也一定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或许,我们更愿意相信,生活会善待她。
03.在加拿大的雨夜被人当作鬼
把《拾穗者》这幅画放在当下社会解读。其实《拾穗者》中那个骑马的男子只不过是看起来光鲜亮丽罢了,大家往往会忽视他光鲜亮丽背后的那份酸楚。有时候我们好像更愿意相信,他是很容易便得来这一切。因为这样,会有一批人获得一种心理平衡:觉得自己这么辛苦却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是因为运气不好。有时候,单纯羡慕一个人比追赶和超越一个人容易多了。
有个朋友在国内读了一流大学,又申请到了加拿大的一所一流大学读研,她长得十分标致,家中经济实力也算小康。她应该从小就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去加拿大读研不仅是她第一次离开国门,更是她第一次离开家门。每天她都会做实验到很晚。那天晚自习后,她正在路上走着,突然下起了大雨。她穿了一件黑色的长衣,没有带伞的她随手将衣服上的帽子戴到了头上。这时不远处一个小男孩用非常清脆的声音跟他的爸爸喊着“爸爸,那边有个鬼!”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的心被一下子击穿了,为了学业,她现在就是一个孤独的鬼。
我们更容易看到我们想看到的,更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看到一个光鲜亮丽的外表,便会觉得艳羡,往往会忽略这背后又隐藏了多少“雨夜”的心酸。
04我们都是用力活着的普通人
我们更多的人,只是学校里的普通学生,只是职场上的普通职员。我们没有太多被人记住的特点,便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组成了一个个“人堆”。
为了一份工作,我们会起早赶第一班地铁;为了让客户满意,我们愿意始终笑脸相迎;为了提升业绩,我们数次错过末班车……我们的生活有不易,也有快乐:回家后的一顿热饭;与爱人一起蜗居追剧的惬意;与孩子一起广场放风筝的开怀大笑……无论我们在麦场上以怎样的姿势和方式生存,只要能够活下去,本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