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直与孙中山
20231125
到广州,去了中山纪念堂,在参观的时候,看到了关于建筑的介绍,以及建筑的设计师,写的是吕彦直,脑子里一下就想起了在另外的一个地方,也曾见过这个名字,是在南京的中山陵。
为了确定记忆,用手机上查了一下,果然是同一个人。
中山陵去过几次,也看过介绍,说是设计者是吕彦直。
1925年,临时政府决定为孙中山修造墓园,并在海内外征集设计方案,吕彦直的设计获得头奖。吕彦直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寓意深远,能够在众多的应征者中脱颖而出,足见他的见地和实力,关键是当时他还是很年轻的,只有32岁。
之后,吕彦直在南京负责中山陵的建造,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
中山纪念堂是在1927年,当时的广州省政府开始筹建中山纪念堂,公开向中外建筑师悬奖征求中山纪念堂和中山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吕彦直报名应征,再次荣登榜首,时年34岁。
网上的资料显示:
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曾祖父起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今滁州市),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
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吕彦直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1924年,他与首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庄俊、范文照、张光忻、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筑界第一个学术团体,旨在发展壮大建筑师队伍,开展学术研究。经数年筹备,至1927年冬始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名中国建筑师学会。在主持中山陵主体工程营造中,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患肠痈,在上海不治逝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
翻看吕彦直的履历,虽未能与孙中山谋面,未能得见先生的音容,但是对于先生的认知与理解,以及中山陵和中山纪念堂的设计与建造,可以显现吕彦直与孙中山的渊源,两者之间有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关联,甚至也可以说吕彦直为孙中山献出了生命。
说起吕彦直,就不能不说同时代的一些建筑师了。更直接的是梁思成,当然还有别人,网上列出了几位,看一看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妨也抄录如下。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位宗师
中国近现代建筑五位宗师这些人的确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是代表,与他们同时的还有很多人。当然在宏大叙事上,吕彦直一定是首选,或许是他赶上了那个时代,可是他又离开了那个时代,他走的太快了,如果他能够慢下脚步,多停留一些时间,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作为。
或许还有林徽因。
又想起了解放初期的十大建筑,它们的设计者是谁。
还有,是因为有了建筑,才有了痕迹,才有了声誉,还是什么。外行有些时候的确是无法理喻的,也是没有办法,但也确实是一个问题,该也是“鸡蛋问题”吧。有些时候的选择,并没有太多的理性,或许是实用,这其中的意义、作用、价值的体现又是如何呢。
假如几百年以后,万科的大楼没有倒,还在那儿,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个建筑呢,是美是丑,或许不会是那么简单。
该怎么样呢,不知道了。
南京中山陵 广州中山纪念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