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的产品思维课是我看过的产品类课程中”含金量“最高的一个。第一次阅读,像是翻开了一本武功秘籍,有种醍醐灌顶的欣喜之感。以前混沌的、零碎的想法都被梁宁清晰、系统的总结了出来。
她的课程,没讲PRD、原型图等产品的”术“,而是讲了人的本性、事物的运行规律等产品的”道“。这些不仅决定了产品的成败,也可帮助人们了解自我、指导职业发展方向。
反复看过很多遍,每次都觉得自己之前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那些理念和方法还没刻入我的记忆,形成可用的思维工具。
趁着现在工作清闲,我计划再系统的学习一遍,梳理出精华信息,加深记忆和思考,方便未来查阅。
以下笔记均摘自《产品思维课》,如果有朋友看到了觉得有价值,建议去得到购买原版课程。笔记只保留了结论,省略了分析和案例,而论述的过程与结论同样重要。
0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03愉悦与不爽
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要学会读懂用户的情绪。
生物性情绪,就是所有的动物一出生就有的情绪。四种最基础的情绪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愉悦就是被满足。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这种感觉叫“爽”。
微小的愉悦感+突然被满足的爽感,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不爽的感觉: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通过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满足”“愉悦”“不爽”可以度量度量产品、人与人的关系。
察觉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的一直做下去?
这就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支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优秀的人才会有的几个特质:敏感、不能忍、动手优化的能力。
你吸收谁的影响,你就变成谁。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04愤怒与恐惧
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英雄人物,在常人会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
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价的恐惧。
这里想到《rick&morty》里有关梦的那集,恐怖怪物的噩梦是什么?不是更血腥暴力的场景,而是上课忘穿裤子、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编剧懂得“羞耻即恐惧”,这段情节的构思非常精妙!
一,恐怖是边界。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二,恐惧是动力。
恐惧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
三,恐惧是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的花钱。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其实就是四个字:直面恐惧。
05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
潜意识、防御、说服
人为什么口是心非?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的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
好销售和好产品经理的区别: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
· 销售人员要充分调度自己可以呈现的所有资源:自己的外貌、仪态、产品包装、价格折扣。
· 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
· 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里上小小的满足或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
好销售是有攻击性的,要突破别人的防御。在沟通的过程人适当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
回想自己遇到的比较厉害的销售,好像确实是这样。
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
意识即防御。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产品是被动的艺术。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这里举了扎克伯格、马化腾和张小龙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产品经理性格内向、甚至有社交障碍。他们设计的产品能够顺应用户潜意识的选择,默默的引导和服务。而现实招聘中,人们往往要求产品经理性格开朗处事圆滑,这样才好与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如果面试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这样解答。
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一,童年。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去判断。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
最近流行的词语:童年滤镜。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即使品质很差,现在看时也像加了滤镜,觉得格外亲切、好看。
所以为什么说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你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他童年时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模式。
二,催眠。“催眠”的本意是“绕过防御”。重复、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重复的广告是催眠,一些社会观念无孔不入的传播也是催眠。
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就是集体人格。
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70%是潜意识的选择。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的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这里存疑,教父让导演妥协的方式是威胁?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传销的洗脑手法,就是把人关在封闭空间,长时间不间断的讲。同样,《无证之罪》里警察审问嘴硬的嫌疑人,靠得也是疲劳战求。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06集体人格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个集体人格。
集体人格是怎样形成的?角色化的培养:
一,确定目标。
二,简历恐惧的边界。
三,放入清晰的标的。
四,给与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五,不断重复。
sheldon 纠正penny和leonard的行为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
教育是违反人性的。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自然与角色化是反义词。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集体人格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成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的,自然的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的认识、沟通、交互,你猜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07自我与自律
做产品经理的人善于感知,在以后的结论上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左脑思维”:
·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同时感受力差;
· 因为感受力差,所以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提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
· 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右脑思维”:
· 感受力强;
· 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
·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的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自控力是自律的延伸。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
·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总结:
你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容,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这就是你的起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