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享受清晨给我带来的感受。那会,在我的感知中,空气会有点凉,还有纯净的感觉。我一呼吸就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清新,那样的呼吸都令我觉得轻松愉快,自然也就忍不住大口大口呼吸数次。
这样的体验在不同的季节有些许细节上的差距。比如在时间上春天的清晨比其他三个季节要长,而夏天和秋天的清晨就很短,冬季的就居春与夏(秋)之间。
我还有一种体会,清晨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清晨,它还是个人心理状态上的。这有点像“心晴雨亦晴”的说法。不同的是,心理上清晨的到来比心晴要自然、容易许多。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往往是我家第一个起床的人。我仍然记得,我每次起床都感到神清气爽,那真的是睡饱了,急需睁开眼消耗点心神。而这并不需要意识去做,好比鳄鱼吃饱了晒太阳一样,有种本能的自然和惬意。
这种状态比较接近于天人合一。主要的原因是,这会的人还没扮演起作为社会动物的角色,人还处于一种动物的状态。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角色的增多以及个人意识的增强,我对清晨的感知力就越来越微弱了。这让我有种身心疲惫的感受。即使在不需要工作的日子,我仍然感到疲倦。睁开眼不再是那种“睡饱了,我要睁开眼看看世界”的感受。我内心是不焦躁的,但是我确实很少能有那种体验。
这令我想起了《白夜行》那段出名的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这联想有点牵强,我似乎在告诉自己,我所追求的东西不再是自然属性的,而是社会属性的。正因此,我睁开眼便快速回到我的社会角色里,于是,清晨只是一种外在自然环境的现象,我关注的是我要去某个地方开始某项工作。
好像确实是这样的。我不再关注天气季节,我更关注的是时刻。小时候下雨是件讨厌的事,因为我无法外出;而现在下雨也是件讨厌的事,原因是这令我出行不便。而真正统治我的不再是模糊的时间,而是准确的时刻。我不再关注外界,而更加在乎自己社会角色的扮演。
这是件必然的事。不用开心,也不用难过,人要做的只是平静的接受。这是件容易的事,不知不觉中就会完成。并且我知道虽然很多诗人作家写过很多篇章去拒绝接受,但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接受。人必须看到,其实外界的时令变化并没发生很大的改变,真正变化的是身处其间的人。而且这种变化本质上就是成长的内容。
要在人事浮沉中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是件难事,很多人也都做到了,无非只是在本性的树干上添加了些许枝桠绿叶;但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保持自我的纯粹与天真,就是件困难的事。绝大部分人都是越来越理智,越来越市侩。
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很多人世间的美好都建立在怀念过去的基础上。不论怎样,人都是要度过清晨,到达黄昏,这其中的时间都在人群中过。所以,向前看。不同年龄追求的清晨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