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经历一番青春校园故事,故一日忽念及当日同窗,朝夕相伴数载,情深意长,然今各分西东,奔前程而去,往事历历如昨,而斯人不可追,宁不痛杀!故拣起旧人旧事,撰此《砖头记》一书也。
你道此书何以“砖头”命名?看官请听:原来作者家中有一祖传临清州官窑雕花青砖,非建筑屋舍所用,却是书房中物,只为收藏把玩,故制得古朴雅致,精美异常。作者幼时性极顽劣,常将那砖拿来戏耍,家父发现,每每一通厉声斥责,小儿吓得肝胆俱裂,又不禁纳罕,以为这砖神物也。期数年,老父才于一月黑风高夜将这砖头之故事讲给吾听。
原来作者先祖君成公,风神外伟,黄中内润,雅好诗书,稗官野史、诗词歌赋无所不读,出手便是锦绣文章。你道此公旁学杂收,似乎只有些歪才情似的,其实不然,君成公仕途也甚得意:官至兰台寺大夫,封东郡侯。时人皆知公性刚烈,生平最恨腐儒陋宦,饱读诗书,满口之乎,实百无一用也!更可恨读书而宦者,多阿谀奉承之辈,尽碌碌无能之流,真可谓“国贼禄蠹”。是以公常撰文讨之,故人又称其“烈侯”。
且说当日烈侯归原籍东昌府赋闲,天子沿京杭水道南巡,手谕烈侯奉驾。天子甚有雅兴,于城中光岳楼飨宴群臣。席间龙颜大悦,恰前日过临清州,州尹贡新制宝砖两方,天子即以其一赏予烈侯——即笔者家传宝砖也。
天子曰:海内士大夫皆不及卿。卿文采飞扬,且刚正不阿,今赐此砖,尽可将那腐儒陋宦一一劈杀,有先斩后奏之权。
天子本是笑谈,但金口玉言,于是一块破砖便俨然尚方宝剑也。更可喜烈侯不负皇恩,当真下死手劈过几人。第一位乃当世大儒,传闻当时血冒三丈,那大儒抱头大哭:尔等粗人,枉读诗书,下此毒手,劈我老儒!几乎不曾挂了。其后大考之时,于考场劈一主考官,人心大快。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代,及至笔者入学,父捧砖告之:现法制社会,这砖头再没有劈人脑袋的道理,可祖训勿忘,今将此砖给你,时时带着,警醒你勿失祖风。
今以砖头命名,其一,盖因此砖常随左右,每写如此文字,必有此砖作镇纸之用,此砖实是此书之见证;其二,作者才思有限,加之现在书名泛滥,一不小心便取得俗了,遂不再费心臆造书名,索性就物言志,以砖命名。
作者又云:今作此稗官,实属野史之流,虽并非全然虚构,但细想此等游戏文章,岂可字字为实?或者一二,或者三四,为作者臆造,亦难免鬼话连篇,聊可解闷耳,看官着意。
再说当日琐碎事宜,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正不知从何说起,忽念起一人,与笔者感情甚笃,关系亦非比寻常,他身上又多有些故事,故此书就在他身上开张。
1 春天不是读书天
一时,宝玉从梦中醒来,窗外阳光炫目。春天的阳光毕竟最有味道,暖暖滑滑的,温柔得像女孩子的手。他开始细细回味那个美伦美奂的梦。
林妹妹肩荷花锄,在缤纷落英中轻款莲步,将桃花纳入花囊,埋到土中,香汗淋淋,衣带飘飘,宛若神仙妃子,让他心神荡漾。葬花事毕,林妹妹坐到一块大青石上,念了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接着,不知从什么地方捣鼓出一本书,坐在落满桃花的青石上翻阅。
他问:妹妹拿的什么书?
林黛玉说:《红楼梦》。
宝玉重复:《红楼梦》!
然后,他就醒了。
宝玉坐在床上,回味着明媚的阳光,令人心醉的桃花,柔软动人的林妹妹和那本怪书。目光望向窗外。
今年的春天像极了尤二姐,妩媚又平和。宝玉起身,下床,来到站在怡红院门口,望着潇湘馆的方向,心想:要是能把眼珠子抠出来扔到潇湘馆,我就真把眼珠子抠出来扔到潇湘馆。可转念一想,又否定了这个血淋淋的示爱方式——这样多半会吓到林妹妹。又一想:多半还会被骂偷窥。
因家塾儒老太爷抱恙,宝玉和大观园中姐妹已有好些日子没去上课。政老爹公务繁忙,无暇顾及;王夫人催过几次,没甚效果;史太君自然不管。倒是宝玉,忽一日自觉学业荒疏,有愧父母,便坐下来读了几天“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但也是磕磕绊绊,兼之心有旁骛,不免走马观花,待别人问及最近看些什么书,竟一概不知,不禁自己都怀疑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儒老太爷身体渐有好转,便召族中子弟上课。回到久别的课堂,同学们兴奋不已,于是打闹不已。儒老太爷年老眼花而且耳聋,加上刚病一场,看下面学生万花筒似的缤纷绚烂,却听不见一丁点儿声音。布置下课堂作业,眯着眼睛看会儿万花筒,准备坐歇一会儿,一低头,发现凳子上有个黑点,心说:吾等与翰墨打交道的人,岂有嫌墨脏的?于是就坐。其实那是根铁钉。于是哄堂大笑。
史湘云说:“哈哈,原来先生也目不识‘钉’!”
宝钗忍着笑说:“快去看大夫吧,这钉子要是锈的,再有个破伤风什么的,可不是闹着玩的!”
随即,一众顽徒吆喝着,抬起老太爷看大夫去了。
幸而未伤及骨头,不过也要躺在床上两个月。王夫人对这事很重视,派贾琏去整顿学风。但诸位看官细想,那贾琏何等人物,由他来整顿学风,只有学风日下的份儿。要说这王夫人也非巨眼英雄,好钢未用在刀刃上,要是派琏二爷去整顿风化场所,生意岂不蒸蒸日上?然而贾府是钟鼎之室、簪缨之族,走的是诗礼传家的路子,不作兴这下流营生,所以荣府连门前那对石狮子都是极干净的。
功课便都渐渐懈怠了。但有一人,从未一点放松,不是别个,正是宝玉的姨娘姊妹薛宝钗。阖府上下无人不说,宝姑娘真是精品中的精品,拔萃中的拔萃!此女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平时学习最是用功,因此深得史太君、王夫人喜爱,将之列为学生中之楷模、儿女中之范本,真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其母薛姨妈自然不胜欢喜。
宝钗自幼喜欢心理学,并在这方面很下了番工夫,第一志向便是考上本国最高学府长安京大学,进停机学院,读心理学,因此,平时总抱着高考必考科目写啊划啊记啊读啊,闲暇时便或看荣格,或看弗洛依德。
其实,众姊妹又何尝不想考上长安京大学呢?只是在行动上就明显不如人家宝钗。尤其宝玉、黛玉二人,从未将升学考试略萦心上。也难怪史太君常常敲着桌子说:俩孩子不让人省心!没事儿就写诗啊抹词啊,什么用呢?终究于考学无益。
长辈自然希望孩子们进长大(长安京大学简称),谁不知考上名牌大学就是一步登天了?贾府大小姐元春就是例。当年她进长安京大学凤藻学院,毕业后便和当今圣上喜结连理,成为第二夫人,一夜之间,名誉、地位、金钱、权力全有了,这不知是多少人苦苦追求而不得的梦呢。
然而,每当大人们不厌其烦地说起这些话时,宝玉总是不屑,他以及几个姊妹们们都有着属于他们的年少狂妄和青春无知,怀抱不要任何“远大理想”的远大理想。探春想考政治系,将来做政治家——但决不搞外交,一个女人家搞外交,感觉怪怪的,老想到“和亲”这个词;惜春想做画家,融会自己所擅长的佛语禅机,创立新画派,名字早想好了,就叫“佛系躺平派”,与西夷后现代主义分庭抗礼;湘云想考播音主持,当主持人,当然做脱口秀艺人喝喝咖啡也是不错的;迎春想做哲学家,研究黄老之学……
但目前的情况是,任他们想考什么专业,都得学习“高考必考科目”。再枯燥也得学。再说众多学科中,有一学科,名为“英语”,乃西夷岛国英吉利之母语。时国内一资深专家如是说:英语乃衡量我国民素质之标准。因他是著名学者,又上了年纪,而且官儿大,所以他的话总是对的,老师告诫同学们务必深信不疑。
然而,读书的日子毕竟无聊多过有聊,所以同学们总逃课,带头人是宝玉——不过,据红学家们考证说,幕后教唆者乃是那个爱哭、爱耍小性的林妹妹。宝玉总在逃课前振臂高呼:自国朝定鼎以来,天朝教育事业便是失败的,有学生逃课即是力证——它若是好,我怎会逃呢?
给宝玉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逃课,是在一个春暮夏初的下午。那个下午,他们成群结队,有说有笑。雨后的晴空像一块通透的蓝色玻璃,罩住他们,宛如一缸小金鱼。
和他们一样逃课的还有京城书院的庆郡王张小泱。诸位看官不用找,这个庆王爷是某某书里没有的。说起他家,颇有些历史。其父忠义亲王,当年随先帝爷打天下,立过汗马功劳,又在一场征讨番邦的战事中救过先帝的命,故先帝不以旁姓相待,封亲王爵,今上亦以皇叔之礼相待,且隆恩远迈前朝,额外加恩,一并将其独子封为郡王。
坊间传言,张小泱从小娇生惯养,竟养成恋家恶习,离不得家门半步。恋家本是情怀,但在张氏这里发展为恶习,也是让人瞠目结舌了。京城书院离亲王府只有不到五十米,可他还是时时翘课回家。老千岁见了便问:又不是节假日礼拜天,为何不在书院?张小泱说:离家太久,叫人想家。老王爷或是打,或是骂,无奈都不管用。打骂过后,老人家又想:我本国朝勋贵,不乏名闻利养,只是缺个继嗣的小子,求医十余年,药也吃了千把斤,四十岁方得了这个业障,竟是个冤亲债主,所幸祖上积德,张门家世显赫,纵使不读书也罢,等大点,好歹捐个前程,也短不了吃喝。于是,竟由他去了。
宝玉和张小泱之前有一面之缘,而北静王水溶与张小泱关系极好,那水王又与宝玉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密友,恰巧某日二人都去北静王府做客,便由水王引荐二人结识。
当日北静王与宝玉介绍张小泱道:这小子放荡不羁,说话从来不经大脑(此君有没有大脑还有待讨论),高兴了就叽叽喳喳高谈阔论,若不知为何不爽了,便躲在不知哪个角落长吁短叹;性子又急,恼了不饶人,非要跟人理论,饶是亲朋劝了无数遍,仍是不改;最厌数学,此科成绩最差,因此便讳谈数学,后来推而广之,“函数”也讳,“方程”也讳,再后来,连时间、年龄等有数字的都成忌讳了。
宝玉听了欢喜:这样一个人,倒对自己脾气!但与之交谈也加了几分小心。那日,张小泱天文、地理、社会、历史、鬼狐精怪、奇闻异事、明星八卦滔滔不绝胡侃半天,一干人皆插不上嘴。宝玉平时也自诩是个旁学杂收的行家,见张小泱亦如此,不禁喜之不尽。
言归正传。那日宝玉一行和张小泱在京郊相遇,二人激动不已。张小泱拉住宝玉的手,只是仰天大笑显示豪放。
宝玉问:“为何每次兄出来,都如此豪情奔放呢?”
张小泱那笑戛然而止:“自那日与玉兄于水王府一别,我就想再与兄相见,必在逃课之时,今天一看,果不其然!”
二人大笑。
几个人很快熟识了,便一起游山玩水。湘云提议作诗。黛玉第一响应。走了这半天,正累得要死,听到这个提议,自然连声说好,又提议:“坐在草地上作诗那才有意思呢。”
众人附议。迎春不会作诗,便主动退出。众人都了解她,况且在家中成立诗社她也不参加,便由她一边玩泥巴去了。
宝钗说:“时间紧迫,又在野外,没笔没纸,只作腹稿,然后读出来,所以不宜过长,作小诗才好。”又问大家意下如何。大家都说好。宝钗很高兴,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于是众人赛诗,待都做得了诗,宝玉抢先读自己的:
我在田间歌唱,
麦儿向我张望。
我因镰刀而负伤,
可我心花怒放。
张小泱说:负伤了还心花怒放,心也是大。宝玉说过奖过奖,不及你大。
接着便是张小泱:
春天的第一朵花开放时,
我就开始守望,
夏天的蝉鸣和麦香。
宝钗说:“简短隽永。很好。”
然后是宝钗:
快抛掉美梦
这是什么季节?
什么人,会睡得沉沉
把它白白浪费!
张小泱一拍大腿,惊道:“呀!薛同学当真才貌双全!作得这么一首好诗,要比梨花姐姐强去很多!”
宝钗心想着人说话颠三倒四,不着四六,也琢磨不透他说这话是好是坏是褒是贬,一时懵了,只得讪笑。
湘云早等得头发都白了,急道:
虽然我不再天真,
可有时,下雨
我还以为是谁的泪在淌——
众人笑道:“还不天真?你不天真谁天真?”
黛玉刚才在腹内作诗动了情,现在听湘云说泪,一时把持不住,流下泪来,掏出手帕捂在脸上,哽咽道:“你们忙,我哭会儿。”宝玉欲劝不及,妹妹早已泪眼婆娑双开花,众人也不多理会。湘云被人泼了冷水,心中郁闷,正无聊,便劝她来解闷儿。
惜春有着出家人的沉稳,待大家都作完,她才捻佛珠望着那无际的棉田一脸深远犹如经历一世沧桑:
棉花端庄安详
佛陀般
静静坐在莲花上
张小泱叹道:惜春姑娘果真是有慧根的。
惜春闭目,以旷外之人的洒脱应道:大佛学家妙玉禅师也是这么说我的。其实作诗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倒是画得一手好画儿。虽说艺多不压身,可如此多才多艺——何苦来呢!
张小泱双手合拢,躬身低头,对惜春师太表示崇高的敬意。
众人再看黛玉,仍在哭泣。湘云乐此不疲地劝:哭什么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什么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黛玉听了哭得更厉害。众人上去劝,七手八脚地你言我语。张小泱悄悄拉开众人:女生哭了别劝!越劝越哭!大家点头,各自去附近玩,只留宝玉陪她,一支烟工夫,果然不哭了。宝玉对张小泱又敬一层。
待黛玉脸上的泪痕随风而去,已是日垂西天,大家怕赶不上2路汽车,便及早与张小泱告别,两班人马一路住城南,一路住城南,同城并不同路。天色已晚,张小泱也怕赶不上9路公交。各自回家不提。
黛玉那首未出腹的诗成了宝玉的一块心病,整日尾随林妹妹,苦苦哀求她把那首诗读给他,“妹妹那日极有感触的样子,看来是首好诗!好妹妹告诉我,不然我做和尚去!”
黛玉深厌他这一点,以前动不动就说“妹妹百年后我做老龟给妹妹驮碑去”,现在又改了整天做和尚了。
“你做和尚?出家要文凭,你做了也是野和尚!”
一句话把个宝玉的脸变成猴屁股,黛玉也觉话说的重了,便推开他,道:“好了好了,我写给你便是——什么好诗呢!”说罢,提笔,小楷写道:
一个人的日子,挺好
陌生人好处,好打交道
俩人面对面的时候,几乎没有话
是谁创造了寂寞
又是谁
缔造了繁华
时间是遗忘的凶手
化石知道什么可怕
我在草原之夜,点燃一棵灯草
寒风吹过,那个谁
不曾留下
宝玉随笔动而念罢全诗,又端详好一会儿,忽然眶中盈泪,哽咽道:妹妹果然是才女……
黛玉扔掉笔,抽出手帕。
“知道就行了,又废什么话。”
窗下鹦鹉打着圈儿唱《黄昏》,那几竿湘妃竹墨绿墨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