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围城,我想每个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原以为这句话是出自这本书里,然而并不是。这本书不但没有说这一句,连围城两个字也只是在两次的谈话中顺带的提了一下。
当看完这本书后,我对“围城”这个概念没有太多的感悟,不知道钱钟书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作为书名。同时也觉得,这本书的故事并不是特别的精彩,很是平淡。
说的简单些,就是讲一个去海外留学归来的人,讲他从归来的船上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再到回家后一些事情,再到一个大学去应聘教授,以及结婚这样的一个过程。
所以整个故事看下来,好像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和吸引人的地方。当我看不懂的时候,我就会去豆瓣看看书评,看之后总算了解一些。
原来,围城讲的就是爱情和婚姻的事情。
方鸿渐,本书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个留学生,但他这个人去海外留学的那几年什么也没学到,光顾着玩,瞎转悠,连最后毕业证书都拿不了。
但为了面子,他去找了一个毫不知名的大学买了一本毕业证书。因为那时候是20世纪初,能海外留学的人并不多。一听到海外留学生就觉得特牛逼了,谁还还会特意去调查你是什么什么大学的,即使知道也不知道这个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等级。
在他归来的航行途中,碰见了一个少妇,并跟她有一腿。同时还碰到了一个女同学苏文纨,苏文纨读的可是海外知名的正规大学,而且家里也是达官显贵,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喜欢上了方鸿渐这没出息的家伙。
回到家乡后,两个人断断续续的保持着联系,苏文纨还是挺喜欢方鸿渐的。经常约他去她家玩,有一次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也来了,当方鸿渐看到唐晓芙的第一眼,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并努力的追求她。
可是由于苏文纨的关系,把大家不欢而散。
刚好,方鸿渐在朋友的介绍下,准备去一家偏远的大学当教授,去的路上还有几个伙伴,其中有一个女生叫孙柔嘉。
方鸿渐对这个女生没有太大的感觉,但也不至于讨厌,可能就像你第一眼看到某位女生,你知道两个人是完全不可能产生任何火花的那种。
可是,在于某种机缘巧合下,方鸿渐偏偏跟这个女子马上结了婚。恋爱也没怎么谈过,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结婚了。
一开始偶尔也会有些甜蜜的时刻,后面慢慢的就开始为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停的吵架,但还是会重归于好,然后又继续吵。
虽然我对婚姻和爱情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我能感觉出,他们的婚姻跟我们当代大多数人的婚姻也特别的像。
我记得钱钟书在书里提到过一句话:“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就已经足够结婚的资本了。”
就以我这个年纪来说,其实身边还是有一大部分人是通过相亲而结婚的,他们之间也没经历过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不会讨厌,也谈不上特别的喜欢,觉得也合适就结婚了。
我并不会反对这样,我倒是觉得,婚姻里门当户对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相亲无非是最快最合适找到门当户对的,毕竟双方父母都会先考察家庭背景,只有合适了才会介绍。而且据调查发现,相亲成功结婚后的离婚率,比自己谈恋爱结婚后的离婚率低很多。
在看豆瓣书评的时候,里面有提到一个故事:说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所以,在婚姻里,爱情可以是基础,但也不是特别的重要。
之于这种关系,就像围城,结婚的人,老觉得自己可能还可以找个更适合的人,老觉得自己结婚的太早了。而没结婚的又苦于后悔错过了适合结婚的人,同时也羡慕那些已经结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