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劳动法实训课布置了一个案例分析题,因为是第一次作业,所以出的一个简单的案例,十二个小组,依次上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们是第十一组,倒数第二个上台的。如果这是一台晚会,那我们这个号就很完美,压轴啊,可是很遗憾这不是文艺演出。
两个问题,可否?为何?
答案既定,引用的法律条款也只有那几条,于是越到后面上台的就越觉得尴尬,觉得无话可讲了。对,作为我们组负责上台讲得,我也这么想的。
可是仔细想想,也不尽然。什么意思呢,这个题可能百分之九十都是度娘帮助解答的,所以大部分人的思维会有局限性,都只注意到“参考答案”的那几个点,于是正点旁边的西蓝花就被集体忽视了,我尝了尝这西蓝花的味道,嗯……不错,非常新鲜,而且不可或缺。
在分析永结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怕讲不好的原因有这几点:
1.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拿到案例,看完没有自己的一个判断,看了参考答案只有“哦,原来如此”,相关依据只能说出度娘给的,但是有很多有关的其实有待挖掘,更有说服力;自身知识储备的短缺也会导致参考答案带来的思维局限,无法说出新的东西。
2.只看到部分,忽略了总体构成。大家似乎惯性地觉得,上台后讲得好不好,取决于内容的新颖,然而不止是如此。讲述者的吐字是否清晰,逻辑结构是否清楚,声音的洪亮,形态,自信与否都是影响因素。
加油吧,年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