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超
故事要从清代一个叫李徽的御史说起。
李徽,字元纶,山西人,是个学霸。
康熙五十二年乡试第一,中得解元,雍正元年,参加殿试时,由于对宋代张朱儒学策答颇有见解,赐进士出身,庶吉士 寻授佥都御史,佥宪。奉命观风南楚。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叫张锡麒,南轩20世孙,清宁邑二都六区人(今宁乡坝塘金河村)。
雍正元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湖南湖北乡试分闱。这是湖南科举考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必须说说。
由于乡试是在秋季的八月举行,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在此以前,湖南湖北两省的乡试,是合在一个考点考的,这个考点,就是湖北的武昌。也就是说,每三年一次的秋闱,湖南的秀才们只能来武昌参加考试。路途遥遥且不说,烟波浩渺、浊浪排空的洞庭湖便是横亘他们面前的一道天然鸿沟。而这又是必经之路,尤其到了每年的六七月间快要考试的时候,更是潮水大涨,深不可测,甚至有不少考生溺水身亡。这个极其险恶地域因素,直接制约了湖南籍士子的发挥和录取情况。
雍正元年(1723年),经雍正皇帝亲诏,两省正式分闱,第二年湖南实施。考生们终于再也不用爬山涉水、长途奔赴去武昌了。长沙有了自己的考场!
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南轩文化薰化下的湖湘人才有了井喷式的爆发,可以说分闱是居功至伟的。
有清一代,观风使也叫学政使,是个专门负责督学和考试的官职,一般由皇帝亲自任命,性质跟钦差大臣差不多。
观风南楚,也就是说,当时湖南地区的科举考试归他负责。雍正七年己酉,湖南乡试放榜,作为分闱后首个宁乡二都籍考生张锡麒,金榜提名,中得举人,引起了李徽的关注。
张锡麒,字瑞久,他同样是个学霸。据史料载,当年郡试时,每个考题,别的考生作一文都搜肠刮肚,他却可以同时作两篇文章,主考官爱其才,不仅没有以违规处置,反而力擢其中得秀才。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其才华更是得到了时任山长廖次仪(廖俨)先生的惊叹和赏识,经常跟人说,门下再无像瑞久一样的人才了。
如此名噪庠序,宏才博学的考生,李徽当即招来问其渊源,张锡麒依实而答,自己乃宋先儒南轩张栻之后,原来自栻公宋孝宗年间扶父魏国公张浚灵枢安葬衡山余脉、沩水之源的巷子口官山后,便在此生根衍息。栻公长子张焯后有一支迁居宁乡山底,始迁祖为元兵部尚书、进士张贵文,称沩宁山底张氏,张锡麒正是这一支后。
回想起当年寒窗苦读时对先儒思想的参悟钻研;殿试时对先儒见解的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如今实实在在见到先儒之后,李御史的惊喜自是不言而喻,更何况眼前这位先儒后裔一表人才,谈吐不凡。二人当即促膝长叹,相见恨晚。亲切的称张锡麒为“己酉孝廉”。并以年家互称。(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 明末以后,往来通谒,不论有无年谊,概称年家。)
第二年,李御史去安化巡视,途经宁乡。到了沩宁大地,有一个地方是必须去谒拜的,那就是他仰慕已久的先儒:南轩夫子张栻,以及他的父亲宋丞相张浚二人的祠墓处。这也是李徽心中的圣地。于是,在张锡麒的陪同下,他们怀着虔诚的心,一路穿过葱茏阴翳的沩林,踏过潺潺流水的深涧,来到了位于今巷子口官山麓下的南轩祠墓旁。
南轩祠自南宋建置以来,由于朝代更替,几废几兴,先儒典籍也所剩无几。明末燹于兵后,至康熙四十二年,宁乡知县钟灵秀呈请抚宪赵申乔、学宪潘宗洛,檄令僧人退出墓田,归还儒学,设奠修祠,饬两学博春秋奉祀。一时拜谒祭祀者,络绎不绝。
在新建的南轩祠里,李徽御史看到“庭诸贤裔,冠裳勷拜,凡二十余辈”之祭祀盛况,自叹“深幸世德之昌炽,而忠孝理学之后为绵长也,牟其端矣”。充分接受了先儒忠孝理学的洗礼,也了却了多年的夙愿。遂欣然题“濂洛闻知”一扁,悬于堂前。
众人拜别南轩祠墓,遥望来时路,几多感慨,几多欣慰。记载先儒思想的典籍虽湮没无寻,但几百年来,先儒的思想,却一直在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叹罢,李徽慨然题诗一首
谒张魏公及南轩墓祠
文献湮沈不可寻,
低徊歧路访遗音。
谋参开府情尤壮,
迹混沩山意已深。
石径松萝迷绝巘
林峰烟雨滴峰林。
得公今昔渔樵句,
想见悠悠百世心。
随行的张锡麒也随兴和了一首
敬和李佥宪谒先贤南轩墓祠韵
文献湮沈不可寻,
松楸远近起悲音。
高原有路苔常蚀,
曲涧无舟水自深。
宠命何缘来楚甸,
观风犹幸到沩林,
九原应亦酬知己,
不独云孙仰素心。
这是两首有意思的诗,不仅首联第一句相同,而且颔联、颈联、尾联的结尾韵:“音、深、林、心,”用了同一个字,意境深远。
雍正十三年,张锡麒公车进京,参加会试,这次他还多了另一个身份,即《沩宁山底张氏族谱》二修的纂修,他在京城內署拜谒了李徽,请求李徽为家谱作一篇赠序,李徽很愉快的答应了,当即摊开笔墨,直抒胸臆:臣徽,以山右腐儒,邀殊恩于世宗宪皇帝,以所进讲颇有见于宋儒理解也,奉命观风南楚…………。
署名款题:太原年家眷侍生李徽元纶氏。没有按照赠序一般的形式,在名字前缀写功名和官职,而是以“年家眷侍生”自称,二人之间交情之深,可见一斑。
张锡麒在岳州巴陵郡任教谕期间,尽职尽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为了表彰他,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朝廷特下诰命,封赠其父为修职郎,其母为八品孺人,一时荣耀,永播徽音。他同时也念念不忘南轩祠墓的修缮和维护,玉潭书院山长宋宾逢为其作传,称其“随伯兄,以南轩公及各祖宗祠墓为重……”
卒后葬于宁乡二都六区龙塘湖(今坝塘金河),有一兄一弟,锡麟、锡凤,三兄弟所生共八个儿子,七个为邑庠生,
“八子七秀”被传为一时佳话。
感两百多年前先人事迹,亦和二人所作诗之“音、深、林、心,” 字韵:陋吟诗一首
敬和佥宪、教谕南轩墓祠韵
典籍湮沈不可寻,
先儒归处得知音
分闱遂宏举子业
湖湘基址自此深
佥宪殷怀南楚地
教谕情钟桑梓林
共君千古家国事
渊源文脉表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