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见过这样的老师,学科专业优异,教学技能过硬,各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统统全A,甚至有着各种头衔加持,荣誉护体。但是,这类老师却很难和孩子们走到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用教育现象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的行动研究,就一定要厘清几个概念,范梅南教授说,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究教育生活现象及其体验的学问,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它更关注课堂的隐性方面,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世界,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啊,成年人怎样和孩子相处呢?当我们从学生变为教师时,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告诉我们怎样成为一个好老师,怎样上好一节课,甚至怎样成为一个在本学科领域有造诣有研究的教师,从未有人告诉我们,怎样和孩子相处?在家庭教育领域的书籍中,看到过一些例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说孩子愿意听,等题目的书籍,但多数翻开也是技术层面的比较多,很少有从教育现象学角度入手,研究教育行动的。读完《教育的情调》后,关于怎样和儿童相处的问题,我是这么思考的。
一、 回归生命,观察儿童,用教育目光和语言联结儿童
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技术性思维方式几乎成了所有文化和教育领域活动的激趣、动力和标志。这种文化和过去的历史相比有很多优势,因为技术改变世界,很多过程性的东西因技术而清晰可见。但是,反之也一样,由于技术性思维的泛滥,我们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和威胁!
我们很可能依赖技术帮我们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观察,以期待技术能做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鼓吹评价的智能;我们很可能会依赖技术给出的数据,来判定一个孩子在某学科领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我们还可能会通过技术对一节课进行分析评量,同给出的数据判别是否是一节技术层面的优质课。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些显性背后的故事。你可能忽略了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没有察觉他没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的沮丧,你可能忽略了课间和小伙伴玩耍时,突然发现了学校水池中吐泡泡的锦鲤内心的喜悦和好奇,你还可能忽略了寝室里两个中午没有休息说着悄悄话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要回归生命,用教育学的目光去观察每个孩子,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皱眉一个微笑,一声叹气一声欢呼,都是值得我们认真观察的,每个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只有观察儿童才能和儿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只有观察儿童,才会有关键时刻做出一种正确的,良好的或者恰当的反应,而这种很规范的活动才应该是我们期待中的教育活动。
二、 回归原点,尊重儿童,用教育真挚和热情走进儿童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哲学家、探索者,儿童的语言往往会不经意间打动我们。妈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不要跟别人说……我经常会听到八岁的儿子这么跟我讲。真的像范梅南老师说的一样,我甚至想到了以后孩子会有越来越多的秘密可能不会跟我分享,甚至产生过恐慌,因为我不知道他这些事情做什么样的决定,还是不是像现在一样可以,让我帮到他等等。
是的,秘密对于自我的成长和意义的重构十分有意义,而且十分必要。有秘密了,说明孩子长大了,他便有了独立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命个体独立成长的显著特征。是应该值得欣喜的,我们需要去尊重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私人成长空间。很多孩子在10岁左右会在自己的房间门口写上:私人领地,进入请敲门。这样的话语,这也充分说明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有了秘密也代表有了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对于秘密的体验,不懂得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凡是都要参与其中,甚至不允许孩子有秘密存在,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会丧失孩子独立性的养成,目前看到的很多“啃老”“妈宝”都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没有给孩子创造秘密体验的空间,我想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丧失独立性的,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婚姻生活,后代培养等。
三、 回归本真,研究儿童,用教育敏感与机智回应儿童
教育现象学认为,优秀教师还有一种比知识渊博更为重要的品质,那就是教育的敏感性与机智。知识只是一种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动框架,而敏感性和机智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即刻行动的法宝,它是一种一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里,会有很多偶发,突发事件,面对这样的事件机智的老师似乎即刻就能做出在那一刻对孩子较为恰当的行为。是一种融入身体和血液的体知。仔细回忆平凡的教育生活,你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有故事的情节,需要你的敏感与机智,这种敏感与机智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靠训练可以得来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内化,在观察、倾听、尊重、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