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728215/18a34bfc75f73ddb.jpg)
今天翻译了一篇经济类的英语文章。
通篇完成后,最大的感受是:很痛苦。
因为我不仅遇到了很多陌生单词,而且对很多句子完全是一脸懵逼。最后的结果是我虽然勉强翻译完了,却对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一知半解。
对此,很受挫。
后来决定先把翻译的文章搁置一边,就站在窗户边调整了一下情绪。最终,我选择用理性分析自己受挫情绪的来源。
受挫的情绪是因为翻译的结果很不理想,表现为翻译过程中很多单词不懂,很多句子也是一知半解,更要命的是翻译完成后我居然不能讲出个所以然。
可能这个时候有人会说,那就查单词,不懂的句子就多回忆一下相关的语法。但如果这种查单词、对照语法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倒是省去了很多力气。可问题是,自己此前翻译的文章,也有很多生单词和不懂的句子,但是我却能够理解文章讲的内容和主题。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思考了很久,忽然想起来了曾经看过的一篇有关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圈”不同,我们不可能跳跃式发展,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拓展。而能够让一个人获得成长的区域就是舒适区的边缘,也叫拉伸区。如果过于远离舒适区,也就是进入困难区,反而会让成长低效。
这句话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在这篇文章上不尽如意,进而导致受挫情绪产生。因为我在挑选翻译的文章时,没有定位准确自己的能力圈,而是一味按照时效性来挑选文章。
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性质,很明显是一篇报道亚马逊撤离纽约的经济类新闻,也可以说是社科类文章。社科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整篇文章有作者的观点在里面,并且通篇有核心的思想主题,也就是说,社科类文章具有主观性。回想一下自己此前翻译的比较顺畅的文章,差不多都是科技类的文章。科技类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性,重在描述,更关注现象、理论和细节,所以它没有太多绕来绕去或者深入的思想内涵在里面,也就更容易理解和翻译。
想明白了这个,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我翻译能力下降,也不是像表面理解的那样碰到很多生单词和生句子,而是我目前的翻译水平还处于客观叙述的基础阶段,对于要表达主观思想的文章,还不能驾驭。
对此,我明白了接下来我翻译文章的定位:
摒弃时效性这一挑选文章标准,按照文章类型挑选翻译内容;
在目前阶段,尽可能选择科技文作为翻译的练习对象,并有意识地逐步将文章内容由短变长;
当自己能够轻松驾驭科技文之后,再将翻译文章从科技文转向社科类文章,并尝试学习一些西方地思想观念。毕竟,很多时候自己不能有效理解地一个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和不解。
我们需要清晰认识自己的能力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很多坑,同时也能避免自我陶醉式的努力假象。
最后,我想送大家一句话: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停留在情绪层面,而是应该将它从感性层面拽出来,拖到理性界面分析,我们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