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对交易的影响我们巨大,我们都知道。
但是,影响如何?我们却没有细细思量。
想想这几天的大涨,强势票未必买得到,买到的却又未必涨,心里感觉少赚了几个亿了一样。
为什么呢?心理问题太润物细无声,导致发生了影响,可能我们还没有察觉。
第一,尽管我们知道,并非所有的交易都能获利,但在敲定一笔交易后,马上就会产生一种清晰的感觉:“这笔交易将会赢利。”
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存在这种着魔特性。刚刚在赛马场下注以后,人们对各自所看好的马匹获胜立刻充满信心,比下注前要自信得多。很显然,那匹马没有任何改变,一旦那些赌客下了注、拿到马票,在他们的脑海里,它获胜的希望就显著提高了。
这种心理与社会影响有关,强大的深层社会影响使我们的选择看起来前后一致。
选择一旦作出,我们就会对外部和内部压力有所反应,来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作出好的选择,那么对我们来说这个过程进展得很顺利,而我们也会继续依赖这个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我们作出不正确的选择,不管它是关于交易、工作、男女朋友还是生意,这时就会采用错误的选择,断然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我们实在不甘心放手过去,继续前进,而是更热衷于努力使行动和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
人们可以终其一生去对一个错误的选择做辩解:尽量让它产生效果,尽量态度友好,让自己看上去不错,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尽量显得自己是正确的。
只是为了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而说话做事,将导致你进入一个危险的处境:不做真实的自己。
如果我们不忠实于自己,就会情绪低落,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突然爆发。
我们有没有过仅仅因为小孩没道理哭,就对他大发雷霆?
就是这么回事。事情就这样发生,不管你信不信,它会影响我们作为交易者的业绩。
另外,我们可以在个人生活中很好地验证这一点,比用交易资金来理解这一点成本要低得多。
只需要从关注那些困扰我们的东西开始。
这就是交易之旅的一切:到处寻找对我们有意义的点点滴滴,然后把这些综合成交易计划,为我们和我们的个性服务。
很多交易者,企图把纠缠不休的个人问题,放到市场里“清除或者解决掉”。
做一个成功的交易者和过上美好的生活有许多共同点。
市场真的是终极心理学家。要成为一个快乐的交易者,我们必须对失败的交易壮士断腕,尽早抛弃。
“为了证明正确”而在失败的交易上纠缠不休,这会使我们芒刺在背。
好好考虑,多问问自己,多思考。
第二,很多交易者觉得,当他们处于交易中时,可以依赖自己的判断。
理论上,这确实很有道理。毕竟,在做出交易之前,交易者是最客观的。
然而,一旦交易开始,客观的程度就马上降低,交易的股票数量或合约数量相对于账户规模所占的比例越高,客观程度下降得就越厉害。
当交易者处在这样一个交易之中,极端情绪把脑子弄成一团浆糊,他们却试图依靠自己的判断,这就像企图用一块面包划船逆流而上—根本不起作用,永远不会。
而且,不管我们是否相信,研究表明,我们在电脑屏幕价格图表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实际上和市场下一步的走向毫不相关。
这些因素维系着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结果是交易者连续不断地给自己推销一堆错误的信念,促使自己被宰割。
这种处境中的交易者不是遵照交易计划来了结头寸,而是花费时间来证明为什么自己是正确的,最终只会由于两个原因中的一个而平仓:
一是,持仓的痛苦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再也不能“承受”。一旦到了这个“认输”点,他们开始疯狂地猛敲键盘用“市价”卖出(或者回补),以求缓解痛苦。
二是,股票可能就放在那里当股东了。如是期货,期货公司会打电话,礼貌地提出可以帮助他们,友善地提醒他们应该了结头寸了,或者补缴保证金。
在这些情况下,没有计划,没有思想,也没有客观性。只有大量的被迫卖单,或者在交易者做空的情况下大量被迫买单,也叫空头回补。这样的屈服行为(交易者因为不得已,而非自愿地了结头寸)是最纯粹的情绪型交易,这也是驱动市场变动的原因。
不论是因为连续屈服性地抛售引起的持续数月下跌,还是因为空头被迫回补引起的10分钟快速飙升,这些行动都是所有时间段内、所有市场价格大幅变动的成因。
结果,市场运动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身不由己”。
交易者努力“与最初选择保持一致”而行动的压力,与交易规模相对于账户过大而产生的压力结合起来,会在交易中导致灾难。但是,灾难的反面是机遇。相比20个爆掉账户的交易者,总会有一个交易者大赚一笔。
毕竟,钱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是流入了另一个账户—使用定式专门利用人性弱点获利的账户。一个人恐慌的止损对另一个交易者来说只不过是小儿科。
千万别受市场引诱而强迫自己一定要正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