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言而四时行。我们携手走过了2021,迎来了崭新的2022。
期末考试临近,如何让学生规避经常练的知识点在考试时出错 。
这是令几乎所有老师极为头疼的问题(理科老师尤甚)。
因为头疼所以不淡定,因为不淡定,所以下狠招——让孩子们拼命的刷题、给孩子们拼命的布置大量背诵任务……于是乎,考试前,卷子卷子满天飞,只为分憔悴……
可效果怎么样呢?经常练的知识点,考试中还是难免出错,如何不让老师和家长崩溃呢?
之前我也屡屡为此事头疼且无力。
听读了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几遍后,我觉得应该是找到了解决的路径。
比如一个数学运算能力差的孩子,考试中大概率就会屡屡出错,而错误的又恰恰是平日里老师屡次强调过的、经常练的知识点。我们只看到屡犯的错误,却忽略了孩子也会在内心否定自己,他(她)会暗暗告诉自己“我就是不会”。他(她)会同其他那些所谓差等生一样一一碰到易错点时就胡乱猜答案。
此时,需要有经验又善于观察捕捉教育契机和细节的老师告诉孩子不许猜答案,要么会就直接算答案,要么不会就直接说,再给孩子以精准的辅导和适度的鼓励、尊重、相信……
据萨尔曼说,当年,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他的外甥女纳迪娅搞定了单位换算,以后辅导纳迪娅其它的知识点就变得非常顺利,因为她的自信心经由“单位换算”的历练(牛刀小试)被找了回来,价值感、存在感都在无形中蹭蹭上升……之后,纳迪娅变得信心十足,且反应机敏,很快这孩子的数学成绩就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这活生生的例子难道不值得我们艳羡并深思么?!
萨尔曼当年的无心之举中其实暗含了精熟教学法。
关于精进教学法
所谓精熟学习法就是在学生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以前学习的概念。
近两天我在查看自家孩子作业时再次发现,她之前的几个重要的概念比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理解得不够透彻,再加上再早时所学的三角形的边、内外角关系等知识不能和眼下所学嫁接、融合,遇到稍微叠加的几何题孩子就傻眼了。
这,不正是以前知识、概念不够精进导致的吗?
大班额教学、快节奏的刷题之下,她的这些知识暗礁就被掩盖了,主客观双向都没办法摁着暂停键,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好好精进这一两点薄弱环节。我也经常告诉孩子说做题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查漏补缺。事实却是,她还得继续马不停蹄地应付接下来的新知识点的学习、轰炸,还得刷一张又一纸试卷,还得背一科又一科的提纲(知识点)………
否则,就跟不上节奏超快的“班级急行军”速度!哪有“空闲”去理会原本该精进的知识漏洞啊!
就目前我的教育三脚猫功夫,我还停留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阶段。
所以,我同样也需要精进教学法,方可帮助我的孩子,班级里的更多孩子。
关于神经元链接
接下来再从脑科学角度来审视:
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其实并不是学生,而且老师,您不必意外,也不必吃惊。
教育对大脑的改变是什么?曾获诺奖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坎德尔提出学习的神经系统发展理论:
当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个细胞就会生长。接受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突触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就更高。如果信息不断地被传递到大脑某片特定的区域,就会在这片区域被存储。这些信息链接与其相关的内容交织,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理解”。
学习过程带动的神经元链接越多,记忆也就越深刻,时间也就越长。
这就是“孰能生巧”。这就是大脑的“用进废退”。
咱们做老师的一遍又一遍的给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详细讲解,那些知识点可不就被我们透彻的理解了么?进而又被我们串联或者并联成不同的知识框架或者知识树了么?
学生呢?大多不会像我们一样主动出击去学习(我们的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我们不学透彻如何能站得稳讲台,如何在孩子们面前侃侃而谈),而是被动接受。
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带动的神经元的效果比主动学习的效果要差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兴趣所在,喜欢的书,亲历的项目会有如此之深的教育效果。
因为是主动学习,不仅很难遗忘,而且兴趣所在,所以会时不时地巩固一下,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萨尔曼指出:
之所以有差等生和优等生,就是因为前者没有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做到了。割裂的知识就是一个个的知识孤岛,了无生趣,如同存在真空一般,只有在考试时才有用处,所以那些考完试后就将书扔掉的人没什么不对,反正他们也会很快忘掉。
看,这就是耗费了老师和学生大量大量时间精力乃至年华和青春的教学悖论实质之所在!!!
任何学生都不可能一次性地掌握学过的内容,越聪明的学生就越喜欢一遍遍地复习那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联系。
这就是打破悖论、脱颖而出的关键中的关键!!!
自主学习是应对该问题的良方
只要把做练习题的一部分精力放到知识点的联系上,孩子们就可以达到精熟教学法的目标,可谓事半功倍。
在教育教学上,我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乐此不疲。Ycy389--004
参考书目:《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萨尔曼·可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