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先进思想占领基层阵地 让品牌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濉溪县濉溪镇蒙村推动“快乐星期天”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落地生根
蒙村“快乐星期天”项目创意来源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开门询单”环节。在2019年春节前,实践站经过仔细调查寻访,在村民群体中,工作日部分村民就近外出打工,未成年人要上学,家长要接送,不少志愿者也是周末才有空闲时间。经过反复论证斟酌,镇、村两级于是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集中在周末开展,以文化娱民、乡村体验、亲子活动、健康讲座等内容为主,将项目名称确定为“快乐星期天”。
灵活“三个块面”,针对群众所需
通过灵活处置需求群体、实践地点、活动内容“三个块面”,既把上级的“要求”传递到基层,又针对群众的“需求”,设计活动载体,指派服务队伍。灵活需求群体。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针对目前村庄“386199”人员(留守妇女、儿童、老人)较多的现状,蒙村实践站工作人员通过上门了解、问卷调查、微信群探讨、发布微心愿征集等多种方式,切实了解不同群体所需,力戒“木匠”思维,解决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缺乏“对象”的问题,避免活动华而不实、泛而不精、多而无用,把实践的双脚牢牢踩在大地上。比如,通过了解得知,村上妇女群体想学习广场舞,实践站就邀请专业老师来到村大舞台定期授课,热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还捐助了音响、腰鼓等物品,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灵活地点阵地。对实践场所进行灵活设置,在村部、在广场,在集市、在学校,在祠堂、在田间,随处是课堂,是场所,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实践阵地。比如,蒙村有一个历史传承久远的集市,在阴历的三、六、九“逢集”。于是,实践站针对集市期间群众聚集的时机,设置宣传台,发放传单,将党的政策、上级要求、农业新技术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基层群众,反响良好。灵活活动内容。针对不同内容的群众所需,对接、指派不同的志愿服务队伍,文艺演出乐民心、志愿服务暖民心、移风易俗润民心。比如,不少村民喜欢听戏曲,实践站就组织民间艺人多次开展地方戏曲会演等文化下乡活动,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
扣紧“六个环节”,保障活动效果
扣紧基础保障、活动内容、志愿队伍、组织群众、宣传报道、总结改进“六个环节”,保障实践活动既重“数量”又重“质量”。加强基础保障。对人、财、物加强保障。自项目实施以来,各级财政投入和爱心人士捐赠达到3万元,用于项目开展的设备添置、氛围营造、活动运转、人员培训等保障性工作;志愿者的人身保险、交通补贴、生活补助等保障经费已列入实践中心议题。壮大志愿队伍。整合“党群连心站”、党员志愿服务队,濉溪镇实践所还联络了市电吹管乐队、夕阳红艺术团、镇文艺志愿服务队等各类社会公益组织近30个;全村共招募、组织文明实践志愿者46人,成立了书画志愿服务队2个,戏曲志愿服务队4个,专业舞蹈志愿服务队3个,器乐志愿服务队4个,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1个,广场舞志愿服务队3个,青少年周末辅导志愿服务队1个,健康知识宣传志愿服务队1个。持续实践活动。用党的思想占领基层阵地,让品牌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仅今年3月份,“快乐星期天”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已组织开展文艺演出3场、健康宣传2场、儿童书画活动2场、大学生支农社志愿者进课堂义教2课时。比如,了解到蒙村小学的孩子们喜欢音乐、绘画、舞蹈和书法,实践站就组织开展了“童绘新时代”亲子书画活动。联合淮师大支农社的大学生志愿者、DD舞蹈学校的师生和县心理学会的志愿者走进蒙村,为孩子们传授展示有关内容。活动吸引了包括蒙村周边村庄、县城共70余名学生及百余名家长前来参加。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周末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更为创建幸福家庭奠定了基础,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自2019年春节项目实施以来,共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4场次,教育党员群众达6000多人次。相关特色做法,先后被人民网、淮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播报。传播了文明新风尚,展示了社会正能量。
关注“四个聚焦”,打造实践品牌
在“快乐星期天”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实施之初,县、镇、村三级就步调一致,认清新形势,利用新思想,形成新理念,树立服务群众意识,推动部门资源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打造濉溪的实践品牌,既顾“面子”又有“里子”。聚焦服务群众。濉溪镇党委高度重视项目的建设实施,安排实践所专门制定了实施方案,按照县实践中心下发的“实践菜单”建设蒙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结合农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问民需、谋民利、解民忧,开展实践活动,传新声、展新风。聚焦复制推广。蒙村“快乐星期天”项目,立足濉溪实际,考虑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精准施策,强调实践方法、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切实可行,突出可操作性,可复制性。比如通过大鼓、小品、戏曲等这些接地气的“乡音”,传递党的声音,推动移风易俗,使大部分做法能复制到其他村的实践站,便于在全县进一步推广。聚焦部门融合。濉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重整合现有的服务阵地、人员队伍、资金调配、活动内容等资源,借助理论宣讲、文化健身服务、教育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五大平台,推动项目内容丰富多彩;镇实践所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等多个部门的渠道资源,针对基层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扰,知识上的困难,组织理论宣讲志愿者、文艺轻骑兵、健身体育志愿者等专业力量,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聚焦品牌塑造。将“快乐星期天”实践项目有意识打造为全县“五个一批”(实践典型、示范阵地、服务项目、服务队伍、工作机制)示范中的一类,不断吸引志愿者参加;同时与乡村旅游、村域经济发展相融合,不断提高项目的影响力、持续性和参与面。以该项目为“龙头”,不断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在当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行见效,社会风尚向上向善。
通讯员 吴永生 张文杰
工商导报、安徽经济新闻网记者 祝海洋 范为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