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无处不在。
作为最实惠与便利的交通枢纽——火车站,几乎是每个城市都有,无论何时总充满了各种各样在外的人。
在火车站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人的行李、着装、表情基本判断出他或她的社会角色,或者说是经济情况。
我不确定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属于几线城市,大概四五线,或者五六线,我在这里我见过很多种状态的人,有些人总有相似的衣着打扮、行李、面目神情,他们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民工
百态人生——火车站篇
每次进入购票厅,除了拍着长龙等着买票或取票的长队,最惹人注目的当属那些带着多个大包小包的民工。他们要么是回家,要么是去外地打工。
不用上前问就知道,因为我爸爸也是一位民工。我家所在的村子很偏僻,去火车站不方便,所以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在火车站的样子,但是我知道他离家时大包小包的行李,和购票厅空闲处的那些行李大同小异。不止行李,他们的衣着打扮都简单朴素的相似,干净而有年代感。脚上穿着家里妇人亲手做的布鞋,舒适感不亚于老北京布鞋,但他们更看重的是便宜和适合干活。他们年龄大多集中在30岁以上,60岁以下,脸庞黝黑,那是风吹日晒在他们脸上留下的痕迹。
在车厢里,他们很少玩手机,因为路途往往很远,要留着电量给家里报平安。也或者不太会上网,或者手机没什么可玩,所以他们更多的是看着窗外,或者发呆。每次我看到他们总是很心疼,因为我想起了一直用老年机的爸爸。
他们远离不富裕的家乡,去到灯红酒绿、热闹繁华确跟他们没有多少关系的大城市。为了自己家过的不比别人家差,为给孩子想要的生活,为了明天会更好。随着社会职业平等理念的普及,有人说,城市是民工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这样的褒奖,他们中大部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城市的重要,他们觉得自己只是拿钱干活。就像生存和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样的。
其实,这是一种意识的缺失,因为知识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种思想意识的缺失。
2.学生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老师的辞职信,成了多少大学生去旅游的旗帜。
火车站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出去旅游,亦或是回家或者归校。区别目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行李箱。只背着一个双肩包的90%是出去玩,但是带着行李箱的100%不是去旅游。
他们的年龄在17到26岁;出行或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或情侣两人,情意绵绵。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衣着时尚,发型各样,展示着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他们怀着这样或那样的心思,是为了给青春留下最美的印记;是情侣之间想留下美好的回忆;是读书和旅行,心或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是为了实现心愿;是为了放松……我不得而知。
古人言:保暖思淫欲。用在这里当然不合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多的是上一代人替我们承担了生活的苟且,我们才有机会享受诗和远方。
见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我们不该拘泥于父母的生活方式,但是前提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有资格享受父母给我们的诗和远方。
3.中产阶级的脑力劳动或技能劳动者
这批人的年龄跨度很大,在20几岁到50几岁,甚至60几岁,可能是去出差,可能是去旅游,可能是去探望亲戚……奇怪的是他们很少有人拉着行李箱,往往是背着大大的背包,或者手机提着纸质或者塑料的袋子。
20几岁到30几岁的他们,普遍已经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多了几份沉稳。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民工的那种局促,接电话内容最多的是关于工作的。
40到60岁的他们,哪怕是在火车站这种吵闹的地方,有些人依然能够保持着优雅沉静或者内敛沉稳。当然也有例外,一些很少出远门的老人也会略慌张。
如果把不同类型的看似同龄的人放在一起比较,会有种莫名的心酸。
一个出门打工看起来50几岁的民工(也可能只有40几岁)和一个看起来同龄的出门旅游的老人出现在同一个画框,除去他们的衣着装扮,他们给人的气质感觉,他们的谈吐举止,都不一样。一个人的生活是打工、种地、看电视,另一个人的生活是旅游、下棋、养鸟,除去外人的眼光,不同的生活并不影响他们有相同的快乐。
我曾经问过我爸,羡慕城市里人的生活吗?我爸说羡慕,但是自己对现在的生活也很满意,以前不敢想的吃的、用的、住的,现在都有了。活法儿不一样,,但开心与不开心,是自己的感受。
生活哪有什么不公平,只是选择不同罢了。有人选择了体力,有人选择了脑力;有人选择了一层不变,有人选择了折腾。要说苦,谁不苦,生活从来都不容易,美好只是因为不曾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