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至善是人性之美。明德是什么?明德是般若之光。如果一个人既明明德,又止于至善,便是菩萨的境界了,所以修行实际上修的就是菩萨行。

那么菩萨和茶又有什么关系呢?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而茶是不知不觉的无情,有情和无情恰好是构成世界的二元,人和菩萨也是一个二元的世界,但我们却只可以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不能看到一个个具体的菩萨,菩萨其实就是人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那个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另一个自己。另一个自己肯定比现在的这个自己好,所以要修行,要把现在的这个不好的自己变成那个好的自己。爱美是人之天性,人们总是对美好的事物满怀憧憬。因此,几乎没有谁会满足于现状,他们认为最美好的一切一定是在未知的远方,所以人这一生都是在处心积虑地追求着更好的东西。我们既想着猿抱子归青嶂里的天伦之乐,又向往鸟衔花落碧岩前的自由自在,以及有朋从远方来的同心同德,这是人本能的欲望,欲望也就成了人活着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人之美,其实包含了人性本来之美和世俗之美。人的本性之美就像万里无云的那个万里天,而世俗之美就是天空中的云彩。云彩有来有去,而天湛然常寂。遗憾地是,我们不知道人性本来的美好,却一味地去追求别人眼中的世俗之美,结果,穷其一生,到最后还是垂头丧气。

孔子年过半百之后,才悟透了人生的真谛,非常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话:五十而知天命。一切本自然,世间万物皆遵循天道,存在即是合理。天道好轮回,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坏。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并且还在不停地转换着。这就注定了人生不可能完美。有开始,就会有结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轮回中向前发展。是啊,我们辛辛苦苦地奋斗了一生,反而离初心愈来愈远,再也回不到最初出发的地方了。如果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的大彻大悟?只有经历了,才会懂得,世间最暖心的路,其实就是回家的路。所以仁慈的孔子以自己的感悟说出了大学之道,给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指明了心的方向。

自然之美,本来天成,人性之美,本自具足。我们所发现的美,只不过是沉睡在自性中的种种美好因缘而被唤醒罢了。就像有了镜子,我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容貌,有了茶,我们就能反观灵魂的样子,我们热爱茶,其实就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当我们从一杯茶里静下心来,放空一切,来感受整个泡茶的过程,慢慢就会发现原来茶是来度我们的菩萨,茶味在苦后回甘的那一刻,不知不觉地就给有心的人带来这样的启示,不要老是执着当下的自己,因为还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在等着我们……
标签: 茶与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