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e ,当年惹来各种产品经理小鲜肉、老腊肉好评,比如马化腾投资但自己说都看不懂的,好评可以归为三个方面:
被人赞当然是出色设计,打个卡都那么有特色

有趣话题,被认为不错的移动社交社区

留存率十分不错(14 年早期),5 天留存达到 30% 以上

参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840023/answer/29161037
但是今天讲到社交产品,有 Same 地位吗?有百万级 MAU 吗?没有,只有被打脸的名气。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被打脸呢?
首先,认为产品好的无外乎以下原因:
社交风口
得益于微信发展,12 - 14 年社交是核心话题,谁都想分一杯羹。Same 是比较显眼的 —— 90 后、兴趣社区,当年社交除了熟人、陌生人,剩下的就是兴趣社区。
用户参与度强、留存率高
Same 无论从用户评论、产品社评,都说 Same 话题很不错,很有意思,很符合目标用户之类的话。
设计有特色
上面贴图就可以证明了。估计现在没多少家可以做到这样。
如果重新思考,就会发现上面三个论点有很大问题,可以集中两点:
误解社交
认为社交就是纯粹是熟人、陌生人、兴趣社区交流,尤其认为 90 后很喜欢社交这口。事实上,发展得好的社交属性产品,都是从单个具体点突破,是整个产品持续的源泉。
- 网易云音乐:音乐评论
- 悦跑圈、悦动圈等跑步类软件:跑区勋章成就炫耀
- 糖豆广场舞:广场舞教学视频
- 快手:搞怪新奇视频
- 探探:找到好的约会对象
- 陌陌,做了几次转型——附近人认识 → 群组活动 → 直播
有什么产品是基于兴趣话题成功,莫过于百度贴吧、天涯/猫扑论坛,直到现在只有前者胜利,在于有大流量支持,版主与成员互动好。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获取不是容易事,单纯兴趣话题引爆用户量激增,几乎不可能。更适合做法是从单个细点出发,逐步扩展,可惜 Same 圈定了人,40 多万个话题来来去去不外乎几类(而且不能重复利用,过一段时间就没新意了),没有那么多新鲜话题来支撑消费,自然就衰落了。
设计、留存率不是成长期关键要素
12 - 13 年设计可以引来种子用户,留存率作为产品的确是核心,要迈过成长期则不能这样思考。
至起码有两点:
- 产品业务逻辑:凭什么用户持续愿意发表和浏览话题,单纯兴趣话题很明显不能持久长存,14 年下半年衰落就是个证明。
- 用户扩展:国内有多少人对这个兴趣话题关注呢?难道所有 90 后都愿意为了上这个平台寻找兴趣话题,而不是其他?怎么成为用户第一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