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许知远主持的这档节目,有温度,深度,广度,而且他的访谈能让人感受到上一代中国文人骨子里的那份执着和纯粹。
还记得看的第一期节目是采访女神姐姐俞飞鸿的。面对世俗的评价与好奇,她款款道出内心那份真实而简单的答案:我从不把自己归类为某种主义的追求者,比如不婚主义,女权主义,单身主义等等……我接受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并且享受自己的生活。类似这样,因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愈发有魅力的,优雅成熟的女性,还有陈冲。少年时孤身求学美国,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思维上的冲击,挣扎,洗礼,重塑之后,终于在而立至不惑这个人生阶段,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也建立起了新的生活。这种从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又能批判性地去思考个人主义的利与弊的思维革新的过程,大概是每个留学生必经的成长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优秀的男性人物,比如“享乐主义”的蔡澜,目光敏锐,善思善问的人类学家项飚,还有精神明亮,呼吁当代人要有远见超越未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都在启发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启迪我从一种更宏观的角度以一种更深远的眼光去重新理解“附近”——身边的人和事,而不要以一种割裂的,断层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个人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另一个极端,国家层次,虚空的口号。关于婚恋观,他们谈到这种观念上的回溯,从70年代的狂热追求自由恋爱到90年代青年人重新追求相亲,父母安排,觉得不可思议。我倒是认为这其实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作为90后的最后一批青年,我本人还是会坚持自由恋爱,自由选择,而且向往和执着于追求纯粹的爱情。婚姻应该是情感的归属,心灵的陪伴与支持,精神的栖息地。没有真情实感只有一纸婚书,相敬如宾如同公司合伙人,这是空壳婚姻。
还想特别聊聊蔡澜先生的“享乐人生”。美女,美食,生活……他看似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享受,实则是一个心思细腻,善良多感的人。”我希望带给别人快乐“”我可以不讲那些挣扎和伤心的事情,把它们锁起来,然后一脚踢到大海里去“。是啊,每个人所经历的彷徨,无奈,迷茫,痛苦,挣扎等等的故事,既构成了当下的人,却也会被封存。要生活就离不开与他人一起构建世界,但每个有独立思想,熠熠发光的人都会坚持在心中存留一片自留地,只供滋养自己,不供外人参观。自我的独特性想必也是从此孕育而生。
当人类的行动开始被时间支配而不是支配时间,当构建的个人开始脱离于身边的环境而不是构建关系,现代社会,终究是走上了浮躁,琐碎,复杂而轻浮的道路。这样说或许有些悲观,毕竟当下社会仍然是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科技水平空前高涨的社会,也提供给了人们更多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但身处这个时空,历史环境下的我们,如何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不被潮流冲垮自我,似乎是比以往更艰难的人生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