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十三邀》访谈许倬云有感

作者: 任乙木 | 来源:发表于2020-03-31 22:58 被阅读0次

任乙木的第53篇文字


许倬云: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

01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生于南方氏族大家,出生便身患残疾,接受了完整的西方教育之后,成为了一个历史学家,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职,现与夫人居于大陆。

许倬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颇多,其中《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一起组成“中国三部曲”,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万古江河》近两年在国内热卖,并被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推荐给新生阅读。

许倬云是大历史的书写者,也是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学者里最后的守夜人。

在他的作品里,不过分的追问历史细节,而是从宏观空间、宏观时间的高度来书写文化的融合,历史的变化,以及与东西方文明的同异,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读他的书给人一种很通透的读书体验。

有趣的是,他作品里的很多观点与戴德蒙写的《Guns,Germs and Steel》十分相近。一个是西方著名的人类学家,一个是东方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两者研究结论相近,也佐证了人文研究和历史研究从来不是独立的两条研究路径。

02

在许志远的这次访谈之中,许倬云回答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他的人生经历,他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

另一部分是他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总结,尤其是他对当代中国知识界的一些担忧,他直言,现在的大学完成不了“知识分子“的培养。

通过这次访谈,我见识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

一介残废之躯,不败不馁,不争不抢,向内安顿自己,向外追求真知。毕生研究大问题,真问题,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而这些恰恰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

访谈里,许倬云讲了动乱年代的经历,所见所闻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让人震撼。

他回忆战乱时期,从前线退回后方的人,和本地百姓同吃同住,没有人欺负人,大家都是互帮互助的状态。即使是共同逃难,在逃难的过程中也是相互扶持,比如上船拥挤,但也是让妇女弱小先上去,着实令人动容。

许倬云说,他见到路上有很多老人走不动路,这些老人停下来,费劲对年轻人说,走,走。。。

他说完这几声走之后,便泣不成声,访谈只得中断,他的爱人上前来安抚情绪。我看到这里也不禁落泪,感慨于苍生不易和人性的坚强。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妻离子散的年代,也是一个精诚团结、奋起反击的年代。那是个死亡与衰败的年代,也是重生与破土的年代。

他反复念叨着,看到这一幕,他便觉得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也许这句话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担当的文化人最直接的条件反射吧。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便不会体会这句话分量。

以上这些,因为是历史亲历者的口述,震撼性总要比从文字里读到的要强烈的多,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由泪目。

03

第二部分的内容,许卓云毫不避讳的指出了一点,中国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完不成创造过去那种知识分子的任务的。

不过,幸运的是现在的技术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向这类知识分子靠近。英雄不问出处,才会造就一个的英雄辈出的年代。

知识分子自古以来都有悬壶济世,经世济民的责任在肩头,无论他们是否能做到,能完成,时代都会赋予这些人一种精神世界的荣耀。

然而,如今这些光环似乎被淡化了,即便是知识分子这个称呼,也已经变得有一些讽刺的意味在里边。

家国情怀这种话,更是少有人提。

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文人志士,生活条件怕是与今日人类无法相比,但是,他们的眼里似乎承载了更多的东西,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也是因此,他们才得以创造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支撑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心怀深远的世界,便会看到深刻的悲苦,所以,这些人才超越了时代,活到了今天。

如今是一个物化的年代。读书是为了票子、车子、房子,财务自由成了读书人追逐的目标。

工业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生产力的极大提升,让“过更舒适的生活”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大诱惑。一切向“钱”看,大众是是如此,知识分子也是如此。

重物质,轻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疾病,中国并不是唯一的病人。

虽然,古话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然而始终没有人敢立于潮头,敢为人先,那么后继有人从何谈起呢?

我自认为经历了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培训,可是我不得不说,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还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教育,理工科更是如此,学生的人文涵养参差不齐。

这是我们大学教育的通病,再好的大学在这方面做的也是毁誉参半。

培养的学生格局偏小,目光居于一隅一处,适合研究微观世界,小团体和小社会,而不利于创造出研究大格局、做大学术的人物。

在大学教育里,人文情怀的引导不足,个体对人类文化的宏观认识不够。而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悬壶济世,经世济民理想也渐行渐远。

毕业后,作为一个工程师步入社会是足够的,但作为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知识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宏伟的愿景,也许对大部分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抬头仰望星空的意愿对当代知识分子来说还是要有的。

相关文章

  • 看《十三邀》访谈许倬云有感

    任乙木的第53篇文字 许倬云:要有一个远见超越你未见 01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生于南方氏族大家,出生便身患残疾,...

  • 我关注了许倬云先生的视频号

    高嘉慕 我是在“许知远对话许倬云(十三邀)”这个节目中知道许倬云先生的。后来,凡...

  • 读书 |《往里走,安顿自己》内观自己,安顿吾心!

    去年,有一部访谈节目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它就是第四季《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许倬云》。这期节目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是...

  • 观:“许知远对话许倬云”

    一直追看许知远的“十三邀”,追了四季,今天观看了第8期《许知远对话许倬云》。正如许知远所言“ 他是宝藏,也...

  • 往里走,安顿自己

    昨天看许知远《十三邀》对话许倬云,先生一席话给予我很多的思考。 (一)生命的意义 如今,无论中西方,旧的理想被放置...

  • 《十三邀》对话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

    昨天看许知远《十三邀》对话许倬云,先生一席话给予我很多的思考。 (一)生命的意义 如今,无论中西方,旧的理想被放置...

  • 往里走,安顿自己

    昨天看十三邀许倬云那一期,许老那一句“往里走,安顿自己”给了我很大触动。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绝大部分都来...

  • 聊一聊《十三邀》节目

    我喜欢看一个叫做《十三邀》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许知远,70后作家,知识分子。“十三邀”,意思是每一季十三期,每期会邀...

  • 观十三邀有感

    看完了《十三邀​​​》采访许倬云这一期。我最早知道许先生,是因为王小波。许先生是小波的老师,却感谢小波和他问答中的...

  • 12-15想写观察力,可是跑题了

    观察力怎么来? 当我看到13邀许知远访谈许倬云的文字记录时,我找到了答案。 静下心来才能敏锐地观察到周围的一切。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十三邀》访谈许倬云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hn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