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子更
原生家庭,顾名思义就是你的父母和你构成的这个家庭。
一些小伙伴可能会奇怪,我的原生家庭是很幸福和谐的呀,我和父母关系也蛮好的,为什么要和原生家庭和解呢?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中国,有40%的人,这一生无形中都饱受原生家庭的困扰。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儿童涉世不深,他们对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建立在原生家庭的基础上。并且这种理解常常伴随他的一生。
这些场景会不会有点熟悉?
总是压不住脾气,因为一些小事,一言不合就打骂孩子
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缺少主动权,一直渴望被对方看到
或者喜欢迎合朋友,哪怕时常委屈自己,也不好意思拒绝
更有甚者,我的一个朋友,因为从小见惯了父亲的“热”暴力和冷暴力,见惯了父亲的恶语相向,她开始怀疑这世界上真的有爱情吗?这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是如父亲一般吗?她不确定,她心里是有道坎,让她不敢相信男人。
使得这个女孩子“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听闻男人,十有九渣”,迟迟不愿意找男朋友。
原生家庭对人的长期伤害,可见一斑。
那么,针对深受原生家庭困扰的人,要如何才能与其和解呢?
“越缺啥,越想得到啥。”是很多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都有的心理。
我们先来看两个失败案例:
就像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和《欢乐颂》,苏明玉和樊胜美都是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但反而容易被良心和道德牵制,根本做不到彻底放下。对父母百般迁就,对很多无理要求也百依百顺。
反观苏明玉的两个哥哥,从小备受疼爱,长大后还啃老,父母尽心尽力为他们好,但往往这些人对父母漠不关心,自私自利,内心也没有任何愧疚和道德谴责。
因此,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首先要从内心,真正与其剥离。让自己和父母初步达成“相看两不厌,互相不亏欠”的状态。
很多时候,如果能达成这种状况就已经很不错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要和原生家庭和解,有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供参考: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真正像苏明玉和樊胜美父母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除了这种极端的情况,很多人对于原生家庭的困扰,大都来源于信息的缺失。
(需要举1-3个场景(按详略程度定)解释比如说什么问题是因为什么信息缺失,父母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又是什么?)
举个例子:比如我家里的二姐从小就被送到乡下的大姨家,从2岁到6岁都是在那里长大,喊自己大姨和姨夫这么多年的爸妈,然后某一天突然回到自己原生家庭,巨大的改变对一个小孩来说完全不能接受,以至于直到快20岁了还不会叫爸。
如果单看这些信息,会不会觉得这父母太不称职了,怎么可以这么残忍,把自己这么小的孩子给别人养。
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因为计划生育的问题,她的父母因为传统的农村观念,只想要一个二胎男孩,迫于无奈只能这么做,而且在把孩子送给别人带的这几年里,几乎雷打不动每周都会去看一两次,带吃不完的水果补品,保证孩子的生活富足。
这些客观因素,当事人如果不了解背景,就完全不能理解。
从而容易
因为自己的断章取义,导致过度想象,过度理解,然后对原生家庭的印象越来越不好。
如果你看到故事的全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父母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状态,说不定就能试着从侧面理解你的原生家庭。
因此,在逢年过节,一个融洽的时刻,用心平气和的心态,和父母一起还原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故事,非常重要。
这时候,哪怕听了父母的故事,你对自己的遭遇还有诸多不理解,都会更好地形成更客观的态度,从而对原生家庭的情绪和困扰也会慢慢平和下来。
不论过去如何。
将来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成长速度。
毕竟,对于原生家庭对人造成的困扰,如果你觉得应该父母负责,那只能是怨恨,如果你觉得应该自己来负责,那就是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