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接到河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一位管理培训的老师的电话,要约一节课。我说可以不可以往后排一排,最近太忙,她立刻说,不能啦,据我所知,五月份,我是约不到你的。因为线下培训已经无望了。所有的培训即将开启线上模式。
是的,线上教学,线上培训都会成为一种常态。我们这本书我想应该是顺应这种变化。疫情已经出现快三年了,能够意识到这种变化的不仅有我们,还有出版社和一些机构。像唐校,像胡晓勇老师,像尚俊杰教授他们都已经有了这样的专著出现。那么我们怎么取胜,怎么能让更多的需要的老师找到我们,找到这本书。
所有的广告不仅仅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打铁还需自身硬。
未来我们的读者多是中小学阶段的教师,他们可能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所以我想更多的要考虑到实操性,实操性最有效的文字表达,不仅仅是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我想可以是案例,通过案例让我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像前天晚上孔玲老师,王莉莉老师,余茂老师,莹莹老师,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受到感动的老师有意无意的会进行行为的模仿和思想的跟进。这种案例具有可读性,也具有可复制性。案例书写的时候有文字,也有图片,当然也要有看得见的成果,成果对于我们真正成长的老师来说,真的不需要,但是对于围观的人,对于需要学习的读者而言,他们是有所期待的,所以文字里还是要有因为某种线上学习,某个平台系统性的学习,有了成长,而这种成长被学校,被自己,被同事都能看得见,自己也在这种看得见的氛围中有了职业的幸福感,生活的快乐感。
这是鲜活的状态,因为是写书,不是报告,还是要在每一个章节谈一些理论的支撑的,九九归一,其实就是所有的案例都有理论的支撑的。这是提升,是灵魂,是点睛之笔。
其实我的这种思路还是前天晚上邀请靳博士参加了我们的网络教研后,我也在纠结我是不是就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的需求,策划主题,公告宣传,简报能按照步骤告诉想做网络教研的老师就这样去做呢?
那天晚上靳博士参加完我们的教研活动,他说到他的感动,他用到两本书来评价谦虚的问询,欣赏型探究送给我们,我立刻思路打开,既然博士能够接受,而且我深深的感觉到我 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做这种教研,说明我们的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再加上我们做了七年,具有持续性,如何选择主题,如何选择主讲人,如何进行闭环,如何互动,都要以一种展示性的模板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一眼就能看得见,同时加入鲜活的案例,当然也要加入成长的看得见的成果。例如团队里的老师成为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因为磨炼和心态的平和,所以各种比赛中都会取得傲娇的成绩,昨天今天我都得到超级好的两大喜讯,团队四个人会师大比武现场,班主任大赛第一名等。这个网络教研也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被教博会看得见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