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品读王维《山中》这一首诗作,全诗如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里有一个问题,明明是无雨的晴天,何来“湿人衣”?查阅资料,发现大部分的解释是这样的——山中翠色浓重,似欲流出,使人有湿衣之感。这里强调“湿”是一种感觉,而非真实的湿。
这与我初读这首诗的时候理解不一样,一开始我是这么理解的:诗人行走在清晨的山中,无意被树上滑落的雨珠打湿衣服。但我也没法验证这是真实的,毕竟我没有真正去过山中,也未曾见过这一幕。
可越往下读,越别有滋味。在这首诗中,唯有“湿”这一个字是动词。“出”“稀”都是描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的状态,唯有湿是人与自然产生的联系,倘若没有人在山中,就不会有湿这一种状态。
王维所写诗歌大多大多清淡自然,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如果只是单纯的描写山水自然,就缺少“人”在里面,脱离了人的景不再是景,纯粹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唯有被人感受到。
所以说,“湿”便不再是湿,而是自然与人的一次热情的招呼,是人闯入自然的片刻打扰,是人与自然融合的一种境界,是一场意外,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邂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