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唐纳德·梅尔泽
为了保护自己,我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抵抗坏的一面。
但是消极的感受和经历,未必真的就不好。生气,就去感受愤怒,可以激发出重大改变;犯错,就承认内疚,下次才能做得更好。
过度忍耐,会造成负面的自我消耗,削弱了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和能力,形成自我挫败感,产生抑郁和自毁倾向。如果感受很强烈,更应该去好好的感受它,用温和和健康的方式,去思考这份感受的意义。
人类经验核心的三大主要心理需求分别是:接纳自己的需求,忍受强烈的情感,发展出自我价值感。
先满足自己,让内心归于平静,人才会充满安全感。所以,不要在自己都匮乏的情况下,以别人为主,太过无私并不一定都是好的,总是压抑自己,反而会滋生出愤怒等消极能量。发牢骚,就是愤怒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它来自于不愉快的体验。
情绪,时刻都能被激发,睡眠不足,环境嘈杂,事情不顺......最糟糕的情况,就像是你看见了另一个自己在恶劣的环境里前行,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等她一步一步走来,能够耐受地住情绪风暴,不断战胜它,顺利跨过自身某种体验的能力,是自尊自信的基础,等那个自己走到你面前的时候,不管多么狼狈,都会心安。
羞耻感,最最强大也最难理解的情绪,是童年被满足感匮乏的严重后遗症,这会驱使我们过度依赖自己的防御机制。试想一下,你感到羞耻或者丢脸的情境,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么你可能非常压抑自我,因为每个人在某一刻都会感到羞耻。
大多数人类的正常情感,掺杂了羞耻感之后,都会变得不堪承受。强烈的嫉妒和妒忌就来源于羞耻感加上受伤感。所以,直接面对,是最简单的方式,仔细体会,然后补全自己的认知缺陷和价值观基础。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也会很累,但是真正的心理成长是选择做那些与自己内心你习惯相违背的事情,这些本来就不是理所应当且轻易做到的事情。
习惯依赖的人,试着去做一件慷慨的事情,期间全由自己说了算,让对方去顺从自己,同时不要求任何回报。习惯主导的人,试着要求朋友或伴侣为自己做一件事情,这个过程中完全依靠对方。顶梁柱型的人,也会是无助的孩子;性格沉稳的人,可能一直在克制起伏的情绪,没有永远的对和错,感受情境,做出判断。
受伤没关系,千万不要压抑。因为压抑的东西还是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披着幽默外衣的嘲讽或者挖苦,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愤怒。总是把事情搞砸,或者笨手笨脚,拖后腿,抱怨,倔强不予以合作,或者干脆忘记去做一件事情,也可能是无法承受的愤怒的一种无意识表达方式。过度鄙视弱点和过度依赖他人,那么你也许是在回避自己也希望得到照顾的愿望。
感到不舒服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被压抑的或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当事实与愿望相悖,或者感受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矛盾的时候,注意这份冲突有没有触发否认。
人类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需求与依赖,激烈的情感(情绪),自尊。
真正的共情,是要能够接得住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可以的话,那就做到换位思考,给予建议和帮助;不可以的话,就明确告诉对方,他需要自己消化,不要随意投射。
当成人应对机制被情绪打败时,压力之下,人才会回到投射形式。当我们能辨别出对方的投射时,确定自己可以承受得住,并且能够理解和安抚时,就大方地拥抱对方此时此刻的脆弱。否则,就不要理会,防止变成一场不断升级的投射之战。
记住,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不需要为所有人负责,也不要当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好人。不要过分友善,该生气生气,反而能获得真正的亲密感。
模棱两可或困惑是难以承受的,你可以选择直接逃离,也可以细细体验而不任其将你吞没,明白任何感觉都是暂时的,承受住这种矛盾,才意味着你有能力思考。
理想化,也是防御机制的一种,为潜意识中感受到的绝望或者不愿面对的困境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答案”。理想化的爱与“从此幸福快乐”的意象,就好似正确的关系会解决我们的一切难题,但这只是童话。但是,现实的爱包含着看待对方的多维视角,是会拥有很多的复杂情绪。
关系中强烈的控制感或占有欲的背后,可能是需求或者渴望未被满足的更强烈的无助感。关系中极度的冷漠,其实也是个假象。
理智化,是一项巨大而持久的努力,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与内心感受紧紧相连的身体层面,转移到不讲感情的头脑层面。早熟的人,所表现出的理智其实只是个假象,尽管他们表面上头头是道,其实,不过是个敏感脆弱的孩子。
凡是用来自我保护的东西,会因为我们抗拒痛苦而造成比直面问题本身更多的问题。害怕受伤的从来不是表面上头头是道的成人世界,而是背后的敏感脆弱的内在小孩。
当我们不愿意为做过的事情承担全部责任的时候,就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即合理化。每个人都会合理化自己的感受和行为。事情最终会圆满解决的。人们经常会用这些话自我催眠,其实是为了避免内心的失落或悔恨。实际上,生活大体上都是不可预测和随机性的,合理化会让自己感觉到有序。其实,痛苦只是一个随机事件。
思绪混乱的时候,把注意力从头脑转移到身体上,感受呼吸,感受情绪,和保持感受一段距离,避免因一时冲动做出懊悔的事情。没有人会从不生气或者嫉妒或者痛苦,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对情绪就好。
学会接纳与实事求是,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感觉。
去感受绝对要比拒绝感受更具挑战性。永远不要苛求完美,接受改变,要意味着承认许多艰难的真相,养成一些全新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努力突破常规,破而后立。要对练习的过程抱以热爱之情,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抵达理想彼岸的手段。
不管经历什么,最终要有能够回归生活的信心和能力,不断打破生活的常规事项,从小事开始,停止做那些令自己感到舒适的类似的事情,试着面对未知,并留意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新感受。
知足常乐,拥抱真实。
—读《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摘录及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