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血脉相承,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在这些人类智慧的瑰宝当中,汉字最能体现中国先祖们无以伦比的想象力和叹为观止的创造力。与二维的西方字母类表音文字不同,汉字作为一个象形文字,架构在一个三维的体系上,望文即可生义,见字如睹其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字逐渐失去了古代先祖们创造他们的时候身上的那种魔力,一个汉字正真的意义已经在几千年的斗转星移日月交替间变得黯然失色。我希望用一天一个汉字的形式,带大家走进字里行间,解读汉字的前世今生。

一提到性这个字大家都不陌生,从之前的谈“性”色变到现在的充斥于网络间的黄段子,中国人完成了由内敛自制到放飞自我的巨大转变。然而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性这个汉字真正的意思呢?先祖们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是寄托了怎样的情怀,赋予了它怎样的含义呢?
从性这个字的结构来看,忄+生,从心从生,心生为性。可见这个字肯定与生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至今仍保持着性命这一说法。但性并不是命,是从心而生而高于命的存在,是我们得以留存于今、生生不息的本质。如同中庸里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是早于生命的存在,是超越肉体的意识,是超越物质的自我。性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性就是易经所说的气。当我们还在沉迷于两性间生物学层面上的繁殖概念的时候,几千年前的先哲们早就摈弃了肉体的束缚开始了精神上的修行。当我们还在肤浅的认为孟子所说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战国版的愤怒管理必修课,教导人们如何控制好自己脾气的时候,老祖先们已近在创造汉字的同时,就引入了哲学上关于自我,本我和超我的概念----一种构建于形而上涵义下的思考。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可以算的上是妇孺皆知的名句,然而大家大抵上都会认为这里讲的是关于孩子性格的善良,性情的天真与无邪吧。
性即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性并不是隐藏在生命中无时无刻的欲望,所有的可以离你而去的东西都不是性。情欲也罢,金钱也罢,哪怕身体也罢,总有一天会离你而去,而不离不弃一直陪伴你的才是性,才是华夏文明创造力的起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