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里来了外乡人
吴江金家坝公社镇北二公里的湾湾荡是一个碧水秀丽的河荡。湾湾荡河边有一个村落叫做直巷村,直巷村好大,从南到北有近千米,一条从白蚬湖直通金家坝的河流穿越直巷村,清澈的河水常流不懈,一座小水泥桥横跨在村中央,它巳是村中最雄伟的建筑。河两边破旧的房屋大部是祖传的,偶有几座已翻新的毛坯房,但外墙大部分还没粉刷,错落不齐地点缀着直巷村的村景。农房的建筑也是沿水而筑,一户人家,几间房屋,日子好过的人家,劳动力足的,有七八间,穷的人家,苦的农户也只有二三间房。张美和的家就是属于穷的人家,二间”七橹头”的房子加一个廊棚,一间用于吃,一间用于睡,老妈带着三个儿女,苦苦地支撑着这个苦命的家。
那年张美和这个女孩子十六岁了,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苦命的父亲早在他弟弟五岁的时候生病去世的,姐姐比她大二岁,叫美凤,弟弟比她小五岁。可怜的老妈含辛茹苦的带大了她的三个小孩,自已 也落下了一身病,最大的毛病还是精神上面不太正常,时好时坏。好在生产队里对她比较照顾,乡邻也愿帮助,总算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拖大了,活了下来。俩位女儿识了几百个字也算是念过书了,放牛割草,养猪养鸡,有饭吃,有柴烧,也算是过日子吧。
年年难过年年过,一晃,小美和十六岁了,已经在田头劳动了五六年了,而且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美和的家就在村中央水泥桥的南边。二间旧屋接了一间廊棚,朝东的墙壁上开了一扇大吊窗,一块大门板晚上放下早晨撑开。每当初升的太阳从河东升起时,一缕晨曦穿越了这吊窗,美和总会在窗台边梳发打理,今天也不例外。美和虽然只有十六岁,少年时的农耕劳作催她早熟,直巷的风水滋润了她,虽然长了一张苹果脸,并不是美伦美焕的瓜子脸,但是双眼皮的大眼睛,富有性感的厚嘴唇,加上浑身透露着一股健康而又青春的身段,天生又是笑口常开,爽朗的笑声从不遮掩,老天又给了她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被她精心的编织了一条大辫子,倒也算是一位漂亮的小乡姑。
今天,美和穿了一身自己最好的格子棉袄,脚穿一双自已千针万衲的黑棉鞋,她被队长派去欢迎即将来队里的新农民,是从苏州城里插队下放的知识青年,她怎么可以不打扮一下呢!上午干了农活后,吃了饭就要去接人。
直巷村的风水好,人鼎兴旺,可是队里的老人不大高兴。在队里边好几十户人家,这解放后的几年里,哇哇出生的大都是女孩子,现在十六七八岁的都是“没把的”,有几个有把的也是生的歪枣裂瓜的,脚跛的,嘴大的,人矮的,最靓的一个男孩也是随着老爸有历史问题从上海遣送回乡的。奇怪的是,上天把所有的美全给了队里的小女孩了,什么灵珠啊,丽珍啊,全是个个水灵灵的,女孩们十几个年龄相仿的大姑娘,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成了队里边主要的劳动力,挑担种田,摇船把橹,男人们干的活女人也要做。美和也成了这群靓妹中的一员。前几天,大队里边告诉生产队,按照上边的要求,将有二位苏州来的男知青来插队落户,今天会来。队里的姑娘们开心啊!队里边腾出了生产队的会议室给两位知青当宿舍,姑娘们早就把这会议室打扫得一干二净,备好了竹床,打好了炤头,搬来了桌椅,最难能可贵的是会议室有稀有的电灯照明。虽然在三月前,队里已经插了二位同里镇上插队来的知识青年,姑娘们欢迎啊,可是也是女的,不是太称心,今天来了二位从苏州来的男知青,队里更是欢迎呵!小姑娘们更是兴高采烈的。
十二月中旬的今天,天气不太好,西北风有点呼呼的,天阴沉沉的。生产队的秋收秋种已基本告一段落,还有点油菜需要栽种,堆垛的稻子要脱落。队长阿五今天亲自出马,摇了一条小舢板船,备了锣鼓红旗,搬了几条长凳,带了美和,玉珠等六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象迎亲一样的去欢迎从苏城来的知识男青年。
从直巷村水路到金家坝镇上不到三里路,摇船顺风顺水半个小时不到就到了,小姑娘们嘻嘻哈哈摇着船,玉珠和美和还五音不全地唱着京剧红灯记里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京歌。一路欢声一路歌。
北风烈烈,红旗飘飘,金家坝镇上人山人海。六八年十二月十五日,苏州老三届初中生被拖轮从繁华的姑苏古城运输到遥远的吴江金家坝,他们将被按排至金家坝的东南西北各个乡村,开启他们漫长而又艰苦的农村生活。
插队到直巷三队的二位知青比美和大不了几岁,一幅书生打扮的样子,白白的,文文的。队长阿五把他们带到船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姑姑们的活跃倒给了二位男知青的不好意思,随着锣鼓的咚咚咚声中,小舢板离岸,又在船浆的左右摇动下,迎着逆风,向村里驰去。二位知青满脸充满着迷茫,眼望着全不熟悉的环境,呆坐在几位姑娘之间,看着飞流湍急的河水,在沉思。美和敲着锣,迎着风,在笑着。人们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思维各自享受着。
俩位苏城男青年在锣鼓声和女孩子们的笑声中,走上了直巷村这块让他们难以忘却的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