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村姑进城记.24.

村姑进城记.24.

作者: 警钟长鸣是我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10:46 被阅读0次

    二十四.房屋

    名士言“安得广廈千万家”,百姓语“金屋银屋不及家里的狗屋”。百姓喜欢自有房,是祖上的传承,它的价值,象征着地位,财富,名望和声誊,现代人把它作为保值增值的工具。老百姓把它视作安居乐业的希望。阿承与美和一身勤劳奋斗,希望能得到一套舒适的自有住宅。

    儿时的美和住在祖传的二间半的农舍中,母女四人挤挤一堂,好在年幼无需隐私,更无额外奢望日度温饱,夜过一宿也就草草而过,所得到的收入,也只能图温饱,不可思发展了。

    东太湖的草棚,原始而又古老,黄土作墙,毛竹当梁,柴草遮顶,稻枝成帘。这世上最简陋的建筑,孕育了美和和阿承坚固的爱情,这天下最便宜的房屋,培养了美和与阿承幸福的种子。东太湖芦苇荡畔的泥草棚是他俩心中永远的记忆,是他俩心目中的圣屋。

    姑苏城中的李家老屋,是美和受到李家“恩宠”的地方,乡下媳妇,有家无家,家是成了,可惜小家并无家,也只能暂栖老人家,自得其乐。在此小屋,祖孙三代八位男女,吃喝拉撒,也难为了李家父母。在那“人有居而大幸”的年代里,这种三代同居一堂的形式,社会上是比比皆是,或许,李家并不是最为难堪的家庭吧!

    其实倒是阿承和美和是最为差劲的小家庭了,寄宿在父母家,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没有一个自己清静的地域,就是夫妻间应有的嘻闹情趣,也只能“掩耳盗铃”般的享受着。直到小豆豆上了幼儿园,阿承的住房才有点改观。

    苏州城里的住房特别的紧张,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单位,能造一点宿舍,解决厂里边的双职工,困难户也是难能可贵。有几套房子,厂里讲职务,说工龄,比贡献,群众讨论,领导研究,工人能得到一套旧公房,过五关,斩六将,实是不易。虽说只有近五十平方,己是夫妻最好的奖励了。

    为了自己拥有自己的家,阿承为此动足了恼筋,好在有几个优势,双职工,无房户,工龄靠知青插队时算起也是老工人了,最重要的是阿承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就当了机修车间的副主任,终于靠厂里帮助按排了一套四十几平米的职工宿舍,这还是人家腾出来的“几手房”了。阿承,美和才可以说真正的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

    小小四十几平方的宿舍,五脏六腑全有,房间,卫生间,厨房,吃饭间,折腾了阿承几个月,多年的积蓄也化作了房屋的装修和摆饰。小夫妻俩终于独立门户,自力更生,另开炉灶了。就是小豆豆,李妈一不舍得大孙子走,第二,小夫妻也没本领看护他,豆豆就留在了爷爷奶奶家,阿承他们也乐得清闲,过着自得其乐的二人世界。

    这古城区的最简陋的职工宿舍,阿承夫妻俩在此居住了三十五年。这间小陋室也在在九十年代单位房改后成为了阿承家的第一笔家庭财富。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姑苏城身界大涨,房屋价格日新月异,阿承再也没有经济来改善住宅条件了。也许他们平时积德有善,天降鸿运,在二O一六年城区改造中该小区被整体拆迁,政府的拆迁政策让他们可得近一百平米的高层新房。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二O一八年的十月一日,装修一新,座落在姑苏新城的近百平米的新房内,搬进了美和与阿承,他们又一次拥有了自己最大的财富。这次,他们又把他们自己这几年来辛苦节储的钱财,又一次贴在了这新屋里。

    阿承和美和干了一世就这点财富吗?否也,他们在九十年代也曾在园区买了幢商品房。为了儿子豆豆。豆豆已成年了,总该成家吧,儿子总不能象他们年轻时一样居无定所吧!那年,阿承倾其所有家当,咬咬牙,跺跺脚,买了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给儿子,儿子回苏州后在此屋结了婚,成了家,又过了一年,儿子把房子卖了,跟着老婆到湖南去了(豆豆的故事,另表),这样,他们的财富转移了,转移到儿子的名下,儿子和媳妇带着他们大半辈子的心血走了,一栋房子耗尽了阿承和美和全部的心血。

    从茅草棚到高楼大厦,从金鸡湖的多层住宅到湖南乡间的别墅亭园,二代人在这砖瓦间苦苦的争扎,一生的勤俭,大半世的努力,最后的财富成果就实现在这钢筋水泥之上,福也?苦也?谁人也说不请,那就让后人评说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姑进城记.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fh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