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昌,1963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工学硕士。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基础实验和工程实训中心副主任,基础实验中心主任,江苏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呕心沥血推进建设
谢宁昌老师告诉我们,他是从1985年起进入南京化工学院任教的。那时候的生物工程系教师资源很少,只有几个年轻教师,仅有的三四位老教师还是从当时的化工系调剂过来的。仅有的几位老师却面临着教学、科研、实验等多重任务,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那时候教学任务是很重的,除了上课以外,还要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除此之外,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文献检索也是由我来授课的。”谢老师说。
当时的生工系面临着地盘和经费两大问题。拥有的空间只有一层楼的教研室,所有的人只能挤在一起办公,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只能合起来用。早上进行科研,下午带领学生实验,晚上继续做科研。而科研所需的经费更是有限,学校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支持,在外面出差和接收项目也是很困难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谢老师和几位同事凭着“五六个人,七八条枪”推进生工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也才有了今天的生工学院。
苦心孤诣优化教学
为了上好生物化学这门课,谢宁昌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在四川大学学习时,谢老师就听了三百多学时的生物化学课,有200学时的理论课和120学时的实验课。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工作以后,谢老师还专门到南京大学去听一个师弟的课。因为谢老师考查了几所学校后发现南京大学的老师讲课水平是最高的,还得到过生物化学全国科学研讨会唯一的金奖。“尽管他从辈分上讲是我的师弟、学生这一辈的,但是因为他课讲得好,我就去听他的课,风雨无阻,听了120学时课程。”谢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听课时所做的笔记,圈点勾画,十分认真、清晰,不仅有南京大学本科生生化专业的课程,还有医学院的百余节课。“我大概花了两年时间专门用来听课,听完了课程跟我的师弟交流,再回来讲课,这样一方面有我自己的基础,又有我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也有听课的内容,这样讲课的效果就非常好。”
谢老师还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十分注重声、光、电的运用,还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身体语言,上课的时候像演员一样。此外,受到前任校长欧阳老师的影响,上课要结合国际上一些前沿的内容,另外要幽默,这两点谢老师现在结合得非常好。从教材的选择到上课形式、内容的优化,谢老师都作出了许多努力。在他的课上,同学们都全神贯注,从没有人玩手机。
教学与科研并重
谢老师也是学院里第一位接到横向课题、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老师。欧阳老师当初的科研经费也是向谢老师借的。说到科研与教学的并重,谢老师告诉我们,当时因为年轻,也不谈恋爱,所以很有干劲。“有几次甚至在实验室里三天三夜不合眼,因为科研项目钻研上瘾了,还会钻牛角尖,反复地做实验;获得一个好成果可以睡上一天一夜……现在一个人每天大约是十个小时的工作量,我们那时候每天要花十八个小时左右,把睡眠、吃饭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所以就能做这么多事情。”
直到结婚之前,谢老师都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院的建设中去了,一直奋斗在生工系教学与科研的一线,以满腔热血进行学科建设,这样的热情与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着实令人钦佩。
宁静方能致远
90年代下海潮的时候,谢老师的很多年轻同事都做生意、开公司去了。而谢宁昌老师告诉我们:“我的父亲也是大学老师,他给我定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一不当官、二不经商,我一直执行的很好。”只是2002年的时候学校建设了生化实验中心,作为老教师的谢教授应欧阳校长之邀出任了实验中心的主任。至于经商,谢老师从没未有过这方面的念想。
谢老师还曾在2001年的时候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去过,2011年时候也到爱尔兰圣三一学院、都柏林大学参观过。展望南京工业大学的未来,谢老师希望学校能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缩小我们学校和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此外,谢老师还认为学校以后要重掌握领域话语权的人才数量,而不是仅看掌握项目的数量。
宁静致远,谢老师人如其名,一直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付出。同时,他也希望名牌教授们可以认真地教育学生。在他看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他当官、做科研,又进行教学,还接收项目,那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我们一流的教授多上些课,在我的印象里,他们课上得少,教学效率不太好。已经功成名就的教师,不妨拿点时间出来,认真地备课,教好学生。”这是谢老师对教授们提出的建议,而他自己,无疑为这些教授们作出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一心一意地科研,专心致志地教学,在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的情况下,我们在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