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假期间没出去游玩宅在家里看书,读完了这本《妈!这是我的人生》,想想一路走来的历程,颇有感触。
最早知道作者王食欲是她的那篇发表在“Vista成长实验室”的10W+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因为这篇文章,出版社编辑联系了她,邀请王食欲和她的妈妈一起撰写一本关于“鸡娃教育”的反思书籍。母女二人就关于成长和教育的12个话题进行“双盲写作”,也就是各写各的,在完稿前互相不讨论不干涉,共同完成了这本书。
母女二人的文笔都非常诚恳,真实的回顾了王食欲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有感悟、有反思,真的就如同书的副标题那样,是一段令人又哭又笑的旅程,让我们看到在“鸡娃”大棒指挥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年轻人的心声,以及妈妈永爱在其中的矛盾与思考,给当下依然在“卷”和“躺”中挣扎的我们一些深刻真切的启示。
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人生的支点
作为女儿的王食欲,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北京第一代鸡娃的大环境中成长,经历了各种补习班、冲刺班、兴趣班的裹挟,在初中阶段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开始写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故事,甚至还发表了一篇科幻小说。最后正是在写作的优势和热情,帮助食欲成功的考上了北京四中道元班。
道元班是北京四中的一次教育实验,招收的都是对某个学科领域有强烈兴趣的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内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在食欲的自述里,道元班的高中生活是她最快乐的三年,道元班在教育上的实验性质给了她最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并且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考北京电影学院,从事影视创作。锁定了目标的食欲像是开了挂一样,她从8000多人报名的北电导演系考试中脱颖而出,艺考和文化课成绩双双考了全国第一。
从大学开始,食欲就一直在影视行业打工、创业。现在留学归来的她,也在从事着影视剧本创作的自由职业。在身边人看来,无论是大学时的影视创业,还是现在面对编辑的催稿,既辛苦又压力山大,但是食欲在其中却甘之如饴,过得自在又开心。
妈妈永爱在反思和总结女儿的教育和成长历程时提到,食欲在初中时就用业余时间偷偷的写出一部长篇,还提出过要休学写作,当时妈妈倍感压力,毫不犹豫地掐灭了女儿的火苗。最终是高中学校保护了女儿学艺术的心愿,并且激发出了她在这条路上的强大动力。这位妈妈写道:“如果那时没有逼她去上那些毫无意义的补习班,而是让她尽情地写作,她可能会快乐一些,学业上也未必会差。”
我身边也看到过像王食欲这样找到了自己目标的孩子,都冲劲十足,熠熠发光。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短暂,能够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是奋斗的意义。而就像鸡了一路娃的妈妈永爱在书里说的,“无为而治”“顺势引导”,帮助孩子找到他/她热爱的领域,也许才是最好的教育境界。
二、学习的能力是终生受益的本领
除了全书母女二人对女儿王食欲成长历程的讲述和反思,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第5个话题王食欲准备高考的部分。
高二下期王食欲通过和学校老师、校外导师的交流仔细梳理了自己的目标,定下来准备考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艺考和高考。此前道元班的课程并不是按照高考应试来设置的,升入高三后食欲被重新分配进了文科班学习。没有学习过高考应试内容的食欲在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只考了200多分,而她最后的高考成绩是628分,她的艺考成绩更是在8000多人报考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高居全国第1。
如此惊人的提升,她是怎么做到的呢?食欲在书里写到:“道元班虽然没有让我们狂背高考知识,却传授给了我们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而且,她在这本书里也非常详细的分享了她备考北电艺考和高考的方法,非常高效,归纳下来大致有这样5点:1、主动向学霸请教学习;2、重视教科书,不要依赖教辅材料;3、学会放弃不擅长的,比如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提高准确度;4、梳理分类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宫殿;5、做好精力规划和心态调整。
在全书的最后一篇,食欲肯定的说,这些学习能力让她对一切新知识充满了自信,让她敢于面对未知领域,快速形成一定程度的认知。比如她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在网上创作了一部网络小说,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在宋朝,她能够非常快速的查阅关于宋朝文化、生活习惯的历史资料,完成对小说人物、细节的架构,这部小说在某App连载完毕后迅速就售出了影视版权。这样的学习能力打开了她的边界,给了她创作的自信,以及面对工作和生活的稳定和富足。
这样的学习能力是不会在补习班和海量刷题里训练出来的,更需要的是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知识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批判。而掌握了这样的学习能力,才会是让孩子终生受益的本领。
三、快乐与幸福才是生活的盔甲
如果这本书就仅仅是分享了上面这些内容,那它和市面上那些教育鸡汤书可能区别也不是太大。让我感到有点惊讶的是,闪闪发光的食欲也抑郁过,而且还曾经尝试过轻生。在这本书里,她非常坦诚的面对了曾经抑郁一年的经历,妈妈永爱也在自己的篇章里对过往的教育进行了推心置腹的反思。
抑郁发生在王食欲留学英国期间,可能是独自留学的孤独感,也可能更大的世界带给她的无力感,还可能是曾经在非洲当志愿者的一些真实经历的触发,在那一年里,失眠、低落和无力困扰着食欲,她甚至买了一张船票,企图跳海,庆幸的是当天风浪很大,船方关闭了甲板。最后妈妈建议她尝试写作,重新写起了小说,写作就像是一种叙事疗法把她从失眠中拯救了出来。
尽管现在已经从抑郁中走了出来,食欲还是发现过度的自律、对自己长期的高要求所带来的焦虑已经让她无法尽情的玩耍和开心了。
在妈妈永爱的篇章里,她反思自己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扼杀了她对艺术对创作最初的兴趣,用补习班、培训班填满了她的课余时光,把她架到了高处,却无法认同自己的平凡,“鸡娃”鸡到最后,想让女儿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都变得那么奢侈。
无独有偶,最近看到一则热搜消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著名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的教育没有教孩子如何开心。
大部分父母都会说,希望孩子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呢?怎么样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在基本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不是太大问题的当下,能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快乐,并且感知到精神上的愉悦,也许才是父母们在面对孩子时应该去保留和培养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是父母们最终希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其实平凡的幸福和快乐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未来生活的盔甲。
愿所有在鸡娃的困境中焦虑和挣扎的父母,都能够有机会看看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