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凡事做到刚刚好,或者刚刚够,就是临界稀缺或者临界贫穷。
我们会碰到很多刚刚好的情况,比如早晨急急忙忙起床,洗漱完毕,然后开车杀到公司,刚刚好赶上打卡。
又比如说我们本月挣的钱刚刚好够花,下月的账单得等下月发工资。
然后类似于这样刚好的情况不胜枚举,「刚刚好」看起来没问题,但其实危险重重。
比如每一天刚刚好把明天的文章写好,然后在前一天晚上设置,第二天早晨7:50发送,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问题在于这一切都太脆弱了。如果我碰到休假或者出差,那么这种刚刚好就会变成捉襟见肘,变成手忙脚乱,变成质量下降。
如果满足于「刚刚好」,那么我们与《稀缺》一书中提到的穷人、忙碌的人没有本质区别。这里提到的穷人,本质缺的不是钱,而是缺少合理运用金钱的理念;忙碌的人,缺的不是时间,而是缺少安排主次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给穷人以金钱和给忙碌的人以时间,都不解决本质问题,他们很快会耗尽这些资源。
平日里,他们的资源,总是刚刚好被耗尽,或者还有少量欠缺。即使是刚刚好,也没有弹性,非常脆弱,任何意外都会把他们推向深渊。
所以这是马太效应的体现,穷者越穷,忙者越忙。
怎样破局?
解决之道就是一定要告诉自己,不能满足于刚刚好就好,要往前更进一步。
高德拉特的TOC(瓶颈理论或者制约理论)和穆莱纳森与沙菲尔合著的《稀缺》一书其实都在讨论关键资源的短缺问题。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中也提到人类的几次飞跃发展都与能源革命有关,而能源也属于广义的资源。所以,思考个人发展,项目,公司,组织,学习等等,都可以从「关键资源」入手。这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几乎所有讨论「资源」的书籍与理论,最终都会导向「关键资源不足限制发展」的结论。所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关键资源「相对充足」,其实也不需要绝对充足,也不需要一下子变得很多,这也不现实。
我想到的组合拳是:第一,提升一点点关键资源,这个不难,比如多一点点时间;第二,提升一点点「效率」,这也不难,这里「效率」指的是生产率的提升,对应的是单位产出资源消耗的降低。
这样,可用资源和需求之间就有了「闲余」,利用这个闲余,去继续做挖掘资源或者提升效率的事情,能实现复利型的积极变化 —— 这就是我应对稀缺的策略。
回到上班这件事上,假设我早晨8点上班。如果我能早起15分钟,早出发15分钟,带来的收益是多重的,第一,上班路上不怕堵车等意外了,不会有「最后一分钟」赶到公司的担心。第二,因为早起了,路上更通顺了,通勤时间又减少了,到公司时间不是提前了15分钟,而是更多。第三,因为提前到了,车位随便停,停车的时间和金钱消耗减少了。
也就是说,从紧张的不得了到富裕到闲庭信步,只是早起15分钟就可以。但改变前,是典型的「刚刚好」,即稀缺;改变后,是典型的「闲余」,即富足。感觉天差地别,但其实只是早起15分钟带来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