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小成本 情节至上 的《绿皮书》

小成本 情节至上 的《绿皮书》

作者: 友德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10:44 被阅读6次

           近一百年的人类社会经历了太多次的巨变,可以说这一段时间的人类社会变革超过自有人类以来历史总和。很多当今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不久之前就是不可思议的。虽然能从教科书中了解到一些以往美国种族歧视的内容,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远没有银幕上的表现更具体、更令人印象深刻。 很难想象在如今美国政治正确重要内容之一——反种族歧视,在仅仅五十多年前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还是那么根深蒂固,电影《绿皮书》的背景就是这一时期。

            有趣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偏偏是那时社会背景的反例: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举止文雅绅士的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和在夜总会这个鱼龙混杂之地当服务生兼打手的白人混混托尼,这种错位的反差带为剧情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按说这两个社会地位相差很多的人不太可能会有很深的交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出身社会底层的托尼,肯定深受当时种族歧视氛围的熏染,从影片刚开始把黑人工人在他家用过的玻璃杯扔到垃圾箱可以看出他是个十足的种族歧视者,但尽管他言行粗鄙,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家人的爱是真诚而有担当的,失业的他甚至不惜打赌一小时吃了26个汉堡而赢得50美金。

            而自幼具有惊人音乐天赋、并获得多个学科博士学位的黑人钢琴家钢谢利博士,按说本应与社会底层的托尼是天壤之别,但肤色的原因又使他在现实生活常常出现与身份不符的转换,正是这种出现在自身的吊诡现象,使他内心因没有归属感而感到困惑迷茫。

            这部影片的两位男演员无论在演技还是戏份上,都很不好区分主配:维果·莫特森把一个油头粉面,大腹便便,穿着廉价的西装,举止粗暴言谈粗俗,爱占小便宜,热爱家庭,出身社会底层的中年白人混混演绎的非常成功,特别是一些小细节的表现非常到位,让观众丝毫觉察不到他是已年届六旬曾经魔戒中的“阿拉贡国王”;而算上这届三年两夺奥斯卡的钻石男配: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身受高等教育的天才钢琴家,不仅极具贵族气质,外表举止文雅,更是把内心忧郁迷茫表现得非常丰满,很难想象如此优雅的“博士”在上次奥奖的角色是一名黑帮老大,看他的表演颇有摩根·弗里曼的劲头,并且比之可塑性更强。

           钢琴家谢利博士为了能顺利的在美国南部巡演,需要一位有足够对社会各方面打交道经验的随从兼司机,而有过夜总会工作经历的托尼无疑是最好的人选。在拿到“黑人南部旅行指南”——《绿皮书》后,他们开始了旅程。在旅途中,他们渐进的互相了解、理解进而影响改变着彼此,虽然涉及的是种族歧视这个比较沉重的话题,但整个影片总体节奏是非常轻快的,并且由于两人性格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制造出很多颇有意味的笑点。

           漫长的旅途,两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彼此,谢利的温和、善良和托尼的洒脱、市井烟火气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相互交融摩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彼此。

          从匹兹堡,托尼第一次从窗外亲眼看到谢利演奏,尽管是个大老粗,但也能看出他被谢利的演奏所触动,也由此动摇了内心固有的偏见。与此同时,托尼和谢利如数家珍的谈论流行音乐明星时,也使谢利固守古典音乐的内心为之后的音乐多样化转型打下伏笔。

           两人都是由外而内,由浅而深的改变着对方,从托尼开始占小便宜偷拿服务区出售的石头被谢利要求付款,到起初完全代替托尼给妻子写信,到最终托尼能完全自主用带有自己性格特点的优美言语写信等片中细节就可看出,谢利对托尼那种春风化雨般的引导。

           而托尼的洒脱、快意恩仇的处事原则,也同样感染着谢利,逐渐从内心开始发现自我,再也不会逆来顺受。从开始学着托尼往车窗外扔骨头,到最后为了自己的尊严拒绝为歧视他的白人出演,最后在橙鸟俱乐部自由自在的发挥,展现了他找到放飞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特别是当汽车故障停在田边地头,衣冠楚楚的谢利和田间辛苦劳作的困苦黑人相互对望,意味深长。

          一路上,两人逐渐打破隔阂偏见感情日渐融洽,但影片如果一直照这个轻快的节奏进行下去,观众虽然看着舒服,但少了些深度和波澜。直到在所谓的“日落镇”被捕后从警局出来,两人雨中的那段对话才终于达到是电影高潮,虽然路上已经了解彼此,但这次是两人内心最核心部分的激烈碰撞:与谢利这种上层社会的黑人相比,底层的白人的生活更像普通黑人,每天为了家人生计奔波,虽然时常劳累,但内心充实。而谢利博士表面看似风光,但内心孤独苦闷,上流社会对他的尊敬其实是对舞台和音乐的尊重,生活中他与其他黑人无异备受歧视,同时又比普通黑人优秀以至于同胞也视他为异类,这种落差和自我迷失使他极度困苦迷茫,以致每到夜晚独自相处时都需要用酒精来麻醉自己,那句“Who am I?!”是他内心的呼喊。

            这一段压抑许久充满愤懑与困惑的台词,使整个影片升华,把他华贵表象下的隐忍和屈辱说了出来,也是经过如此一番交心,两人彻底抛弃了偏见,走入对方的内心。此后谢利在伯明翰的最后一站的演出终于不再隐忍屈服于歧视,选择放飞自我,在“橙鸟”餐厅用音乐找到自我。

            没有炫目的特技和恢弘的大场面,2300万美元的投资,改编于一个暖心的真实故事就使《绿皮书》能够获得以奥斯卡为首的诸多奖项,颇有些“二两拨千金”的感觉。在此片中能看到很多,比如反种族歧视、民主自由、支持同性恋等美国普世价值因素,估计也是美国电影人对特朗普这个秉持极端保守主义政策总统的反击,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大融合是潮流所向,而偏要建墙制造隔阂做那种古代封建君主干的事情,在号称秉持自由民主的美国出现确实是一种反讽。但我们会发现,近几年有太多影片本身以外因素的影响,比如同性恋,近些年来好像影片中不出现些同性恋相关内容是莫大的羞耻,很多影片不论主要内容是什么,总要在此问题上擦擦边、表表忠心,包括《绿皮书》本身。民主虽然是要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但也不要被少数派道德绑架反来强制影响大多数。

            抛却这部影片外围的各种非议,就本身来说确实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奥奖的加持只不过是给他多增加一道耀眼光环而已,对以往历史的黑暗面,如果遮遮掩掩,只会让人们更加好奇而加以过分解读。若通过优秀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了解过去的不好才能知道如今的好,才能看到社会的进步,不说教,不掩饰,不渲染,把历史污点通过恰当的出发点,让今人了解并以为戒,这是也是中国电影人所需要掌握的本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成本 情节至上 的《绿皮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hn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