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这个词常常挂在嘴边,用意也常常超过词语本身的词意。目的性也很强,意在拉近关系,说者向听者表达“我理解你就如你自己”的意思。
但,“感同身受”的真实性可靠吗?
也就是说,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除了你自己之外,这世上还有另外一个人与你有相同的心境,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而且这感受完全相同,如你自己亲身所感一模一样?
这个词的词意,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里是这样解释的: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现常被用于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其出处可见《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另外,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六编里也有:迫妇女的悲惨遭遇,使赵盼儿感同身受。
记得看过很多的小说,电影里总有这么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好一个巧合,但好一个可贵、难得的巧合。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人在对某件事上的感受,与你同频,感同身受,其实真的只是巧合。
即便你们情趣相同、情投意合,但也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彼此感同身受。
既然明白了,你就不应该那样去要求,但如果你要求了,那就是你错了。
很多人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家人不够关心你,对你的身心状态,关心不够,了解不够。比如明明你已经很累了,但家人却继续兴致勃勃的、自顾自的玩儿。这样的事情随时发生,生不生气其实不在对方是否能与你感同身受,马上来照顾你的情绪,理解你,关心你,情绪上与你同频。而是你自己要学着根据自己的状态,及时调整生活节奏,让自己的身体能够舒服,心情能够舒畅,这才是你自己应该要做的事,而不是去埋怨对方没有与你感同身受。
所以,请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用在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别人关注太多,反而会让对方觉得是负担。
不求别人与你感同身受,其实,就是在学着与自己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