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桩东北雪乡宰客的帖子轰动了全国,与之相呼应的是每每到了节假日,这样让出游人感慨万千的事件都在被不断地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一片谴责和声讨的呼声,这边刚刚偃旗息鼓,类似的事件又以变异地形式出现在其他的旅游胜地。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问——我们的旅游到底怎么了?在怒怼商家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游客的心态,问问自己到底知道什么是旅游?该怎样旅游吗?
雪乡真的很“寒冷”!
曾几何时,旅游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个奢望,但随着改革开放,随着日子渐渐富裕起来,出去走走见见市面的想法开始深入人心。而与之而来的旅游业的繁荣更是为人们开启了大门,每逢节日和假期,那些久居一处的人们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了他们的远征。却殊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拉开,正等着这样的鱼儿上钩,赚他个盆满钵满。
其实,凡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在我们谴责商家黑心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在反思游客的行为和动机呢?低价旅行团的坑爹现象不胜枚举,媒体也在不断地告诫贪便宜的游客切莫上当,但总有人被诱惑所吸引,以致吃了大亏。
笔者因工作关系曾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过的所谓旅游景点不在少数,但当看到成群结队的游客聚集某地时,顿感出门人的不易,他们被导游用旗子呼来唤去,与其说是在游览更像是一群被驱赶的鸭子,惶惶中不知目的所在,不知所来何为。倒是频频按动的快门声仿佛传达着他们的心声,旅游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走马观花伸出剪刀手留个纪念照而已,过后除了腰酸腿疼或大呼上当再没有其他的感受,旅游的意义被曲解,自然得不到应有的收获,这或者已经成为了中国式旅游的一种常态。
旅游应该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体验,而不是盲目的放逐自身去异地重复已经固化的生活。说到身心体验,就要有必要的精神和情感的支撑,而当下的我们恰恰缺乏这方面的素养,不少的游客不过是出于猎奇和炫耀的心态踏上漫长的旅途,其结果当然事得其反。
中国式旅游繁荣的另一面,是国人的旅游形式和意识的浮躁。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旅游的理想境界了,但现代人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放松解压,说白了就是好好玩玩。可这玩也是要有内容的,在巴黎铁塔吹风和在名品店前排队,看到的风景肯定是不一样的。
温饱过后对食物的要求倘若还停留在填饱肚子的阶段,那永远都成不了一个幸福的吃货。比如去巴黎旅游,应该是为了参观卢浮宫,进行一次文化之旅,或是为了参加课程,学习如何制作巧克力,而不是一头扎进名品店里买名牌包。
笔者一次与某旅行团乘坐同一次列车去某旅游景区,其感受至今难忘,旅行团成员携家带小从一上车就打开了话匣子,吵闹喧笑不绝于耳,而几位男成员更是有备而来,一上车就摆上了酒菜,划拳行令一直到了深夜,直到下车有的人还烂醉如泥,在他们看来,旅游只是一次放纵的体验,就像赵本山的小品,放松就是旁若无人地脱下臭鞋为所欲为罢了。闻到一车厢的酒气,看到被扔的满地的鸡骨头鱼刺,我仿佛已经感受这一著名景区突然闯进一群腌臜之人的窘态。
上边说得是国内游,而国外游的情况也令人堪忧。提到去国外旅游,中国人常这样调侃自己的同胞:下车尿尿、上车睡觉、景点拍照,回来忘掉。在很多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摆个POSE,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顺便发个朋友圈炫耀一番,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大概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反正“我来了,我看见,我拍照”。没有人愿意深入了解一下历史,或者细细感受下异国风情。还有一点中国特色的就是要拉个老外做自己的活道具,也不管人家是否愿意,是否公务在身,反正或搂或抱表现下亲热这样似乎才更有面子。
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一些中国人一踏出国门,就奔到名牌店,回国时像是小搬了一次家一样。
据一项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游客海外旅游期间的购物开支在亚太地区遥遥领先,平均每次出行的购物花费为874美元,折合人民币5千多元。据说,现在很多国际大都市的商业区都设置了会讲中文的导购,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但话里有话,人家在笑纳中国人为之贡献的GDP的同时,内心却充满了不屑和鄙视。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在意大利留学的女生,业余时间担任地陪,一个假期下来,国人在国外的表现让她再无地自容地从事这份兼职。在她看来,能花费的起高昂私人地陪的都是国内的成功人士,素质应该不会太低,但事实却使她倍感煎熬。
一些前来旅游的游客根本不愿意听她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的有关文化历史的讲解,更不愿意去博物馆、剧院体验高雅文化,倒是名包、名表店更能激起女客们的兴趣,而男客们则干脆叫她去买一副麻将牌来,整日里泡在宾馆修起了长城。
更有甚者,一些游客不顾起码的道德,竟然用床单擦自己的皮鞋,把烟头塞进花盆,甚至还有中国游客之间为点小事大打出手,这种种行为叫这位懂外语的女生苦不堪言,因为只有她能听懂店家主人愤怒的谴责,从那次假期以后,她依然辞去了这样一份工作。
当然,这还仅仅是中国式旅游的一个侧面,而另一个侧面也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叫人真假难辨,毁誉参半的背包客。这样的游客大多以青年人为主,应该说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在经济上或多或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却不愿意为自己的出行而买单,而采取一种能蹭就蹭,能省就省的旅行方式。
笔者在西藏某地就遇到过这样的几位年轻人,他们大多一副寻梦者的姿态,只要看到过往的汽车就会伸手拦截,只要看到能歇脚的人家就会拍门而入,如果看到你的背包里还有能吃的东西,他们会大言不惭地提出与你分享,并大谈他们的诗和远方。当你被他们的豪情和壮举所感染时,才可能发现他们并非贫穷到沿路乞讨,他们只是来这里体验一下他们所追求的一种所谓的简单的生活方式,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做一种人生的历练。
当我得知他们已经靠这种方式走遍了整个欧洲的时候,心里突然地萌生了一种厌恶的感觉,真想告诉他们,人生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你大可不必乔装改扮成朝圣者靠唤起人们的同情心而为你们做心里体验的资助者,靠你们的学识和你们策划所谓旅行攻略的能力,你们完全可以靠劳动所得做一次体面的旅行,只有到那时,你们才真正地做到了人生的历练。
当然,我所提到的只是背包客中的一部分,也有一部分确实因为囊中羞涩而心里却需要一种旅行的体验,才采取这样的行动。即使这样,也要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起责任,常言道,穷家富路,说得就是人在旅途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所谓的冒险是幼稚的、盲从的,也是对旅行意义的曲解,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旅游,也有规则。
国人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着巨大的旅游市场,但也在蔓生着潜在的危机,在我们鞭笞耸人听闻的坑骗游客行为之时,是否扪心自问自己是一位合格的旅行者了吗?
(转自G蝈蝈艺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