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敢于写这篇文章,也不能不说是源自于我的钝感力。如果真的细细感觉自己的内心,有很强的不自信,有想逃跑的想法,但是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我们必须放下敏感,增加一点钝感力,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会有如此的认识:“事情并非我们想象”。
事情真的是并非我们想象。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迈开第一步,经常是因为我们想多了。
今天读了渡边淳一的《钝感力》,非常认同,在读书的过程中,过去的岁月里许多事情渐渐浮出水面。
我进入高中是第二批次降分进入,当时班上六十名学生,而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的成绩排名五十多名。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成绩而自卑,也许正是因为我的钝感力。
尽管排名如此靠后,但是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高二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北京某知名大学,这一消息让我极是兴奋,于是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也要高二参加高考。
当我有了这样一个渴望,无尽的动力萌生。我开始做出计划:两年内必须学完高中课程。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必须自学。
现在想来,仍然是钝感力成就了我。我清楚地记得高一历史成绩十四分,英语完全不明白,所有的答案几乎都不知道因为所以,全凭感觉蒙答案。
但是我有了梦想,我的眼睛只看向前方。
我借来初中所有地理课本,一点点阅读理解;我买上《数学解析》,一道题一道题过关;每天早上背一个小时英语,每节政治历史地理课当堂消化知识;集中精力猛攻英语数学。
不敢说如何地疯狂,但确实是沉浸式的投入。记得有一天早晨,早自习后,同学们都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的炉火台上,一边烤火一边背书。忽然注意到一个男生进入我们的教室,我不认识他,于是我直直地盯着他,直到他坐到座位上,我很是疑惑:他是谁?他是我们班的?最后经过同学确认他确实是我们班的学生。我忽然意识到我还有很多同学不认识。
我不仅不认识很多同班同学,同时我也不了解自己。报考高考志愿时,我在一本二本中全部填写师范院校。班主任说我不能填平行志愿,不科学,但是我不更改,我对自己高考没有信心。班主任说我的成绩已经赶超复习班。我只是很疑惑地盯着班主任:真的吗?
就这样,我以高出分数线三十多分的成绩被师范大学录取。
正如《钝感力》书中所说“这种钝感力,正是人们向崭新的领域挑战时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我自己认为钝感力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原生钝感力和后天刻意的钝感力。
人在早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多为无意识的原生钝感力,有句话说的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形象地体现了青少年的钝感力。
正因为年轻,虽然经验不足,知识有限,但是更容易没有拘束,无知无畏地去行动,去创新。相比之下,成年人因为阅历而慎小慎微,顾虑重重,使很多想法来不及萌动便被“流产”。
但是人生也正是如此经历,在起伏中渐渐渐地成熟。
如果说青少年时期我们拥有的是无意识的原生钝感力,在人生有一番经历,经过敏感期,我们进入成熟期后,可以刻意地去培养后天的钝感力。
例如,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进入婚姻殿堂。近距离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彼此的问题,锅碗瓢盆里叮当乱响。“三年之痒”“七年之痒”,可以说正是因为双方的过度敏感,放大摩擦。
经过一段时期的冲撞,双方都在寻找最佳的切入点,以便后期的和谐生活,如何改变呢?那就是培养钝感力。
《钝感力》包容,理解,欣赏爱人的优点,感恩爱人的付出,体恤爱人的辛苦,并原谅爱人的过失,放大爱人的闪光点,恰当的沟通,忽视生活中的不足,相信肯定创造幸福的婚姻。
婚姻如此,工作如此,与朋友相交也是如此。多一些爱,少一些埋怨,恰当的敏感,恰当的钝感,生活必将多一些滋润,人生多一些惬意,岂不美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