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
先说说结局,孟尝君倒是善终了,可惜他死后族人被灭族。战国时期惨死的国君能组个足球队,举鼎把自己砸死的秦武王、被儿子活活饿死的赵武灵王、被剁成肉泥的齐湣王...不要误会,举国君的例子,不是说孟尝君也是一国之君,只是让大家感受下战国时期混乱凶险的热烈气氛。
话说在如此险恶的氛围里,孟尝君历任三国宰相而得寿终,自然有其过人之处,然而也正是这些过人之处,导致死后后人被灭族,准确的说,是孟尝君与其父田婴共同不懈奋斗的结果。
孟尝君名田文,孟尝君是他死后的封号,在活着的那段日子里,他被称作“薛公”,因为他是前薛邑领主田婴之子,田婴是谁呢?齐威王是他父亲,齐宣王是哥哥,本人为齐宰相十余年,孟尝君从一出生,就是贵胄中的贵胄。
田婴为人沽势弄权弄权,同时拍的一手好马屁,哄的齐威王将薛地封予他,孟尝君名叫田文,是田婴四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母亲是贱妾,但是小子为人热情、长袖善舞,劝父亲散财养士,得到了父亲和其门客们的认可,华丽逆袭,承袭了薛地,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
孟尝君承袭薛地后,更是广养食客。想要养得起这些人,必然得财大气粗,孟尝君除了社交能力出众,商业头脑也很好,把薛地经济搞得热火朝天,甚至还搞出了代金券这么洋气的东西。
如此,这些食客每天吃饱喝足、无忧无虑,自然得常怀感恩之心,彩虹屁时刻猛吹,把孟尝君吹成了自带光环的流量大v,脑残粉众多,秦昭襄王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秦昭襄王可是语文课本中的大boss,完璧归赵、将相和、信陵军窃符救赵、长平之战,这些典故中的秦王都是他,在位55年,待机时间超长,但在即位之初年龄尚小,由宣太后,就是那个芈月,和其弟魏冉把持朝政。一方面希望制衡舅舅,另一方面孟尝君贤明在外,秦昭襄王千里迢迢请孟尝君入秦为相。
前面介绍了,孟尝君可是齐国王族,请别国王族入本国为相,战国时期世风开放程度可见一般,不过这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话说当时孟尝君本已为齐国宰相,竟然欣然应允,秦昭襄王九年,带着门客三千浩浩荡荡入秦为相。
当时秦国外戚专权,局势复杂,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进言说孟尝君本是齐王族,遇事必然先齐后秦,缓过味儿来的秦王动了杀念将其囚禁起来。为了逃跑,孟尝君遣一门客做狗状偷出已经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妾,得以出逃,逃到嘉峪关因为时间太早城门紧闭,又一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才得以最终逃出秦国,成语鸡鸣狗盗由此而来。
逃跑途中路过赵国,被同为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邀请为客,赵人一听著名大v来了,争相出来围观,结果发现原来大v竟是个五短身材,忍不住嘲笑了几句,听惯了彩虹屁的孟尝君当然不能忍,指示门客灭了赵国一整个县的人才扬长而去。
高调入秦,狼狈出逃,一向靠脸面吃饭的孟尝君哪能吃得了这个哑巴亏,于是鼓动齐王伐秦,率领齐军,迅速纠结了韩、魏三国伐秦,破函谷关而入,秦不得不割三城以求和。
孟尝君军功既立,又有门客三千随时吹捧,功高盖主,时人只知薛公不知齐王,等到齐王灭宋之后,齐王实力大增便欲除之而后快,孟尝君便逃跑到了魏国做宰相,永远能找到下家,可见孟尝君在当时名望有过高。
齐湣王四十年,孟尝君联合魏、秦、赵、燕四国伐齐,大破齐国,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彻底退出争霸舞台。身为齐人为一己私愤而毁齐,可叹战国一霸齐国竟然毁于自己人之手,国运如此,实属可叹。
纵观孟尝君一生所行,皆为个人名利,完全沽名钓誉之徒,和印象中乐善好施、忠信爱人的形象相去万里。
事实上,历史上对于孟尝君的评价也是比较两极化,说好的人很多,说坏的人更不少。“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孟子在《臣道》可谓将孟尝君本质说尽了。
对孟尝君正面评价的大都是与孟尝君差不多同时代的人,毕竟白吃白喝人家的,总要说几句好话不是,一来二去可不就声名鹊起。
本来有钱愿意做慈善,多养一些门客也没什么,战国四君子都是门客众多,但是孟尝君招门客,三教九流来者不拒,罪人逃亡者、鸡鸣狗盗之徒尽收,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有才有德的人自然不愿与这些人为伍,慢慢的麾下就尽是恶霸了。
这些诸侯各国招来的恶霸们,败坏了地方风气,直到司马迁查访薛地时民风仍然败坏,薛地多暴桀子弟,与同为山东之国的邹、鲁不同,打听了下才知道,是因为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
王安石也写过一篇《读孟尝君传》,只有短短几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名为战国四公子之一,门客三千,但尽是鸡鸣狗盗之徒,且毫无政治道德,为人臣灭人国,死后齐、魏共灭薛,子弟尽数被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