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大姐书记陈超英就属于前者,更准确的说,她从不曾离开,一直都活在我们的心中。
今天是大姐书记逝世8周年纪念日,再观《大姐书记陈超英》纪录片,感慨万千,嗓子眼如同被什么东西哽咽住了一样难受,如此无私良善的一个人怎么就这样没了呢?寄予哀思的同时,从大姐书记身上学到了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想要干成一番事业,须有“钉子精神”。作为一名技校生,在花一样的年纪,超英大姐选择了中建五局,并由此在此扎下了根。他的父亲为其孪生姐妹取名“超英赛美”,一方面是希望中国不断壮大富强,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塑造她们“不服输”的性格。而她,诚如她父亲所希冀的那般,刚毅坚强、坚韧不拔。自20岁以修理工身份进入中建五局,她便严格要求自己,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该爬车底爬车底,从来不以自己是“女生”来寻求特殊照顾,这股“勇往直前,永不退缩”韧劲是也成为她克服万难的利器。2002年,中建五局陷入了困境,举步维艰,连续6个月发不出工资。即便是这样,她仍旧拒绝了家人想要为其在北京找份好工作的好意。她说:“我的生命已经和这个企业紧密相连,我不会离开。”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中建五局上下不懈努力下,攻坚克难,转危为安,并紧抓住发展机遇,2005年将业务延生到海外刚果(布),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建五局“建筑巨人”的丰碑方能屹立不倒。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身为工会主席,超英大姐始终将职工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在听闻了施工员王锴结婚五年还没有住房一事,她立马联系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亲力亲为,天天电话追问住房落实进程,很快帮王锴争取到了20平米的过渡房。或许她只是单纯的想要解决王锴的住房问题,却不曾知道这一举动不仅留住了王锴的人,更留住了他的心,也为中建五局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名优秀的人才。为了中建五局这个大“家”,超英大姐牺牲了自己的小“家”。一年365天,她一半的时间在外奔波,不是在这个项目慰问职工,就是在前往那个项目的路上。在五局业务拓展到刚果(布)的时候,她更是不辞劳累,乘坐了20个小时的飞机,转了三次机,只为惦念在非洲的300多位孩子,给他们带去梅菜扣肉,用最家乡的味道温暖那一颗颗离家万里的员工们的心。对于别人的赞赏,她只说:“我觉得职工是把工会当娘家人,我就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做到有一个婆婆的嘴,妈妈的心。”她用行动告诉我们,企业要发展,需要做好管理,更要做好服务。
正人先正己。她将“廉洁”这条底线当作自己的生命线,一生坚守,从未打破。她负责过房改,手握着千套住房的分配权,却不曾为自己考虑过,至殉职前仍居住在离公司15公里外,爱人单位分配的80m2公寓房。她长期协管人力资源,却不曾给失业的亲妹妹和在外地打工的侄儿谋差事。在她负责工程分包、材料设备招投标时,接到亲戚朋友请求分包工程的电话时,她六亲不认,一句“我是纪委书记,你找我不是找不痛快吗?”毫不留情的将其打发。她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以身作则,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给公司上上下下树立了榜样,这种两袖清风的品德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正如鲍吉尔·原野《人生》中所写的:“人生,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人死了,让人洒下诚实的泪水,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大姐书记用平凡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文/苏萍萍)
本文为木木苏子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