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长把小孩口不择言,想什么说什么叫做童言无忌。旧俗迷信于新年时厅堂多贴此四字,意指孩子说话不必忌讳,即使说了不吉利的话也无妨碍。而因为童言无忌。有部分人群甚至有童行无忌的倾向。那究竟什么是童言无忌呢?
一、童言无忌是社会的宽容,而非纵容。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没有学会更多的社会规范,礼仪禁忌,自己和别人真正想要什么都未必清楚,与他人真正的沟通技巧也还没学会,所以他们的言行与大人的世界相比,显得格格不入。但成人们知道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人,他们中大部分人会脱离这种言行无忌的状态,也相信他们的监护人会尽到教育和规劝的义务,所以他们采取了理解既而宽容的态度。
二、童言无忌是社会对“受害”一方的劝慰。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所谓“熊孩子”的言行,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确实是“受害者”。很多时候当有人遭受“熊孩子”的毒手,“受害者”会有爆发的倾向,大多数人出于廉价的善良,也就是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就会用这样的话去“规劝”“受害者”息事宁人,不要“小题大做”。
三、童言无忌是“受害者”的自我劝慰或安慰。更多时候人们迫于舆论压力或是限于自身性格,没有对“熊孩子”的无忌言行做出反击,当吃了哑巴亏之后,大脑希望找到一个理由能够给内心以安慰,这时“童言无忌”就成了救命的稻草,帮助这些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和谐”也就是认知失调。而只有当事人从内心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某些不成熟举动,主动的宽容了,那童言无忌这句话才实现了她本来的意思。
所以童言无忌不能乱用,这个词只能是当事人用。那为什么熊孩子们不能真正的言行无忌呢?
一、宽容的前提是理解。如果你不能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就不要妄言让他人宽容,你理解不了他人当时的处境,所遭遇的尴尬和窘境,所承受的痛苦,仅仅想用几句话来释放可笑廉价的善意,这样的善意不过是经过掩饰的私心,不过是廉价的伪善,这是对真正善良的伤害。
二、同理心应是双向的。应该这么说,双向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同理心。同理心不能成为胁迫当事人的理由。也就是说你不能强迫他人理解你,但你却没有理解他人。这不是真正的理解,这只不过是无耻的胁迫和自私。
三、成人要有责任意识。孩子小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可以理解,但这不能成为不用负责的理由。孩子承担不了,你没缺胳膊少腿吧,只要你是监护人,就需要监护人出来承担责任,尽到赔偿他人损失和教育孩子的义务。如果童言无忌成为了推脱责任的幌子,那只能说明养育小孩的人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号“熊孩子”,如果做父母需要持证上岗,他们就是在非法经营。
那么如何才能让“童言无忌”不在横行无忌呢?
一、“受害人”要摆正心态。你有没做错什么,你也没有原谅的义务,原谅与否只是个人选择。如果孩子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那就找监护人,能讲道理讲道理,不讲道理就讲法律。宽容他人对自己的伤害却换不回理解,那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二、在自己真正成熟前别做父母。现在人类已经不是濒临灭绝的远古时期,地球上不缺你这一号基因。真正的成熟和年龄上的累计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所以如果你还没长大,那就别做父母,否则就是对孩子和他人的双重伤害。
三、如果你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很正理解他人,那就别再用“童言无忌”要求别人宽容。什么“谁还不犯个错呢?”“人无完人”之类的话说都不要说,这些话只有我自己有资格说,你如果没感受过我的感受,痛苦过我的痛苦,那就闭上嘴别说话,这种廉价的看客的伪善,甚至要比无忌的言行更让人厌恶和可怕。
所以如果你有个熊孩子,他对你拳打脚踢嬉笑怒骂大吼大叫你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乖乖掏钱说什么童言无忌,那是你自己的事,但如果熊孩子这么对我,就别怪我在允许的范围内“以牙还牙”,我的尊老爱幼可不是对言行无状和为老不尊准备的。我爱幼爱的是他们的纯真单纯而不是蛮横无理,我尊重长者尊重的是岁月的智慧和人生的阅历,而不是为老不尊老不正经。别再用童言无忌来掩盖你的溺爱,用童言无忌演示你们的横行无忌。我记得上一个我认识的言行无忌的小孩,那个备受爷爷奶奶溺爱的二宝子,在成年之后还逼着那爱他的爷爷奶奶去买菜换钱给他花,后来进去了。而我和我哥当年对他们家大宝二宝想要言行无忌我们所给出的回应就是暴揍一顿。这个社会不会永远惯着你,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