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文·心·声心灵小栈
自卑人格的一场自我救赎

自卑人格的一场自我救赎

作者: 疗愈集 | 来源:发表于2018-03-07 22:56 被阅读29次

    01

    自卑本质上是一种匮乏感,来源于童年时的热切渴望没有被满足,所产生的内心空洞。 

    比如说,在儿童5-9岁那段时间,女孩都有成为公主的热望(男孩会有成为救世英雄的热望)。具体表现在女孩喜欢玩芭比娃娃;模仿迪士尼公主,央求爸妈买公主裙。 

    其实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女童在5-9岁这个时期,正为充分地成为一个完美、幸福的女人做预备体验。 

    而如果此时父母无法看到小孩的深层次需求,无法给予满足,就会留下或大或小的心理创伤。 

    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读小学的那段时间,有部古装韩剧热播,很多童装店都卖起了童版古装韩服。 

    我妈和邻居阿姨经常一起带小孩逛街,有次我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去童装店,看中了一套粉红色的韩服,眼巴巴地看着想买。 

    邻居阿姨犹豫了一下,就买了。我妈把我拉走了。但是受不了我一直委屈地央求。 

    于是就去市场买了两块布说自己做给我。但是我当时丝毫没有沐浴在母爱中的感觉。 

    我只是觉得那件仿制的衣服,色彩极其不搭,上下半身的比例不对。 

    小小的我请求妈妈不要做了,因为我知道,这件没有美感的山寨衣服,我并不想穿。谁也不想,当个山寨版的公主。 

    我妈却一直困在自己省钱至上思维里。对我说“衣服自己做就可以了,比外面卖的便宜多了。”、“外面一件小小的破衣服怎么能值那么多钱。” 

    值钱的不是那件衣服,而是女孩想要的公主感,只是这个感觉我一直没能体验到。 

    邻居小妹妹倒是天天穿着那件正版的粉红色公主感裙子,开心得到处跑跑跳跳。 

    相对地,当时我看着镜子里穿着深红配大金的山寨衣服,丑得很别扭的自己。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挫折,为什么自己不能跟同龄人一样得到美好的事物,为什么自己只能得到次一等的事物? 

    关于母亲即时满足儿童需求的重要性,心理学家李雨潭是这么说的: 

    妈妈那个迅速满足其需求和期待的动作,浑身上下都在说“孩子,我爱你,这样的东西你值得拥有,你值得这个世界对你任何需求的满足,你这一生值得享有丰沛的物质、金钱、精神……一切美好的事物。” 

    如果孩子在每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尤其是早年对“即刻满足”的需求,自然也就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延迟满足”的能力——小时候,当我想要什么,马上就会有,我知道我一定会得到,我愿意等待,并在等待的过程中淡定平和,不会焦虑,如果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我等得起,并且相信迟早会有。 

    而如果母亲无法看到孩子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就会在内心留下了一个空洞。并在后期的人生中,日渐加深。 

    具体表现为: 

    (1)自我价值感低,即自卑。因为童年需求没有被满足,而认为自己不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 

    (2)公主病,矫情,玻璃心。因为童年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在长大后疯狂地弥补。 

    (3)最后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02 

    《内在的探索》一书中:“当你感受不到自我价值时,你的内心会有一种空空洞洞的感觉,你会感到匮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价值来填满这个洞。” 

    成年后的我们,带着一身的空洞四处奔忙,终其一生在寻找童年那条“公主裙”的类似物。 

    我工作后拿到第一份工资,就花光了买来以前不舍得用的护肤品和化妆品。想要弥补我童年时缺失的被宠爱经验(公主体验),却感觉空洞更加大了。 

    还有分答上一个问出了很多人知识焦虑的提问:“我三年来大量看电影、看书、看表演,恋爱谈到分手,收入没增长,账单总是还不完。”不断地填充进知识,生活却毫无起色,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填了那么多东西下去,都没有变得更好? 

    我们以为自己缺的是“公主裙”,只要拿类似的物质、别人的赞美、大量的知识来填满就好了。 

    可是,这里所有的追求,都是基于自己不够好这个最初的认知。填的东西越多,只是越发证明了自己不够好罢了。 

    所以这些都不是最终的救赎。 

    让我们回到最初空洞的成因,是我们在童年时,最深切的需求,最本真的自我,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接纳和爱着。 

    被爱着的是听话、乖巧、读书很好、甚至是省钱的自己。 

    可是最真实的自己却没有被无条件接纳,也没有被看见。 

    所以,我们以为我们缺的是童年的“公主裙”,其实缺的是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寻找“公主裙”类似物的方向,其实是完全偏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无条件的接纳,是在一次情绪崩溃后。我流着眼泪问男友:“你不会觉得这么情绪化的我,很讨厌吗?”。 

    他对我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没关系啊。”。我的情绪却很神奇地,慢慢平静下来了,然后再也找不到悲伤的根源。 

    这种接纳的方式,跟我父母在童年时压制的方式不同。 

    童年伤心哭泣的时候,父母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制止我的悲伤。 

    “今天是初一,哭什么。”、“今天是十五,哭什么。”,但每次我的悲伤都愈演愈烈,完全停不下来。 

    等到停得下来的时候,内心已经充满失望和疲惫了。 

    成年以后,我们也可以谅解,父母是普通人,不具备儿童教育学者的知识,和洞察他人需求的高情商是很正常的。 

    但是我们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为自己的父母的能力。 

    可以对悲伤的自己说“没关系”,让自己感觉到,即使在悲伤的情况下,仍然能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没有关系”是一句很有魔力的话。你可以对焦虑得头脑快炸裂的自己说;可以对抑郁得感觉不到自己存在意义的自己说;可以对愤怒得很想发一场大火的自己说;可以对悲伤难过到想隔天离开这世界的自己说。 

    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关系。 

    你只需要静静地,和那个产生一切情绪的空洞呆在一起。不需要被情绪驱动去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因为焦虑去看书提升;不需要因为难过去找别人安慰;不需要因为愤怒向任何人开火。你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心中这个空洞。 

    或许一开始会感觉内心一股痉挛,因为无所作为而感动惶恐。你会感觉到那个空洞,很深很可怕。但是你只要静静地和它呆在一起,慢慢地就会看到它,化成一片平静而甜美的湖泊。 

    然后,你就能回到内心的平静。 

    03 

    童年早期空洞的形成是因为需求没有被即时满足,成长后期我们内心空洞的加深,是因为我们被教育,竭力去符合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 

    而这些价值却一次次地,如专横的家长那样,痛骂我们无能。 

    好像人必须成才,最好入读顶尖名校;男人必须成功,最好在市中心有两套房产;女人必须美丽,与金龟婿结婚,三年抱俩;男人必须成名,最好能接受商业杂志采访,一呼百应才够影响力。 

    我们真实的自我,越来越不能被接纳,越藏越深。 

    但,你不符合这些条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吗? 

    其实,你的存在,背后有更加意味深长的安排。 

    你想过吗,你呼出的一口空气,会被旁边的植物当成宝贵的养分。你的存在,你的一呼一吸,对于植物来说,都是滋养它们的珍宝。 

    你有想象过吗,你身体里的水分蒸发后,组成了天空的云层。漂移到十万公里之外的小镇上空,促成了一场雨。雨水滋润了一棵芒果树的壮大,孕育了夏天开花的一串芒果花。农夫在芒果树下打盹,闻到了香味,起来采摘芒果。送到镇上卖给过路的许许多多人。你促成了十万公里外一个小镇的甜蜜盛宴,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而这些影响也会回到你身边,虽然缓慢,却定会到达。 

    你的一个个行动和言语,带起了美好的涟漪,颤动了整个生命之网。命运自有强大的力量,将你与生命之网联系在一起,命运也会做出最好的安排。你要知道,你的身体以及你的影响比你所想的要宏大许多倍。 

    从一个动物与植物的视角来看,你不需要站在世界瞩目的中心,也不需要竭力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你对生命之网的影响,不比一个商界成功人士弱多少,或强多少。 

    在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下,每个人同样重要,而且没有区别。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位置,带动着这个世界生生不息。 

    你的存在,已经给生命之网带来了一连串的影响,演化出了更多可能,并会持久地传递和延续下去。 

    虽然这些联系与影响超出你的心智与意识的理解范围,但你需要做的,只是去了解你自身的这份宏大,并放手去信任命运的安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人格的一场自我救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te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