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做朋友》-03 学习和思考

《把时间当做朋友》-03 学习和思考

作者: 子云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3-21 12:21 被阅读3次

    1 学习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 效率本质 /

    有的人一生比其他人更有机会体验“多重的人生”。

    这一切都来源于学习。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当你开始出国旅行看世界时,你的世界也跟着变了,你比没去过的人更懂世界。当你学会一门外语后,你比只能讲母语的人多了一个世界。

    有的人痴迷学习,是因为每掌握一项新知识新技能,就仿佛自己又重生了一次。

    当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后,他就不再存在于原来的世界了。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

    当你知道它的一瞬间,它已经改变了一切,你的思维,你的观念,你的生活无法再还原,也回不去了。

    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因为已经不在一个世界里了。

    所以千万不要拒绝学习,哪怕仅仅是一个小技能。我们的学习力就像发芽的种子,越来越坚强。

    / 基本途径 /

    体验、试错、观察,但这3种都有局限性。

    能对以上3种进行补充的是“阅读”。

    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有足够的阅读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过去难以企及的知识量。

    人类追求的精神自由,是需要知识来积累实现的。

    / 主要手段 /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正确的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树叶被风吹落在地上”,风从哪里来,古人没有学过空气动力学,气流形成风的原理知识,在无法获得合理的解释时,受到个体感知的局限,只能归结于“神的力量”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跳出了个体感知局限,形成了人类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

    思考是探索因果关系的过程。

    2 经验和自学

    / 经验的局限 /

    人或多或少都是经验主义者,在无法突破个人有限经验的情况下去理解周遭的人和事物,通常会带来惊人的灾难。

    例如,同性恋,命运多舛的图灵,不论为人类带来了多大的贡献,依然逃不过化学阉割。

    群体经验的局限来源于人类的寿命。人的寿命不可能活过200万年,我们看不到人类的演化史,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群体的表现会变得疯狂。

    人们的善良源自软弱,残暴源自恐惧。支持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布鲁若被活活烧死。

    我们至少要认真阅读3本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的书籍,学会逻辑,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

    无论是谁,都没有放弃进化的权利。

    / 自学的能力 /

    自学的基础是阅读能力,你的阅读能力如何?你是否在阅读之前有甄别所接受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能力?

    阅读后,信息要被大脑进一步处理,需要记住的记住,需要存档的存档,新旧信息不同时如何分辨,新旧信息相关联时,就要研究关联性,只有这样你的阅读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所以,你是这样做的吗?如果不是,你只是在认字罢了。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你是否能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呢?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重要。

    实践能力是自学最终转化成真正价值的根本。

    不要死读书,学习英文不要老是背词汇语法,要学会“用”英语,只要你不懒,何时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更好。

    永远保持开放心态。

    大脑有个运行机制“选择性输入”,正如许多人只喜欢听好听的,只看自己想看的,基本是属于“自我保护功能”。

    但对于一个要开心智的人来说,这种“选择性输入”是非常有害的。

    最好用纸笔记录下目前无法理解的观点,支持的、反对的,自己的疑惑,一个习惯记录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信息处理能力。

    了解学习的进程

    从时间和进展的关系上来看,“只要努力就可以不断进步”以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都是谎言。

    因为这个关系的曲线不是线性的。

    更有可能是阶梯状的。

    更有甚者是不规则、上下起伏、总体上升的波浪状。

    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进行过一段时间没看到进展后,开始动摇,最后放弃。在看到别人突飞猛进后,自我安慰对方一定有什么诀窍。

    其实无非是没有再坚持一下罢了。

    3 思考

    我想知道上帝是怎么创造世界的,我想知道他的想法,其他都是细枝末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勤于思考 /

    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想不明白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

    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伽利略,这些伟大的人类先知,都经历过这一切。

    但是,脑子不用等于没脑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任成本极高的社会,人们往往特别喜欢迷信权威。

    在常见的思维谬误里,“诉诸权威”和“诉诸情感”都是被列为有逻辑错误嫌疑的辩论方式。

    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很多人对权威信息理解不正确;最后,权威可能不存在。

    独立思考。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结论,自己动脑反复推演一遍,是结论的过程是否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所以,权威不是用来迷信的,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罢了。

    拒绝独立思考的人,恰恰是最浪费时间的人,同理可看看自己所在的职场,通常更勤奋更愿意举一反三独立思考且付诸于行动的人,都容易坐上高位。

    大哲学家罗素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所以,别用最累的方式活着。

    / 思维陷阱 /

    思维陷阱一般会有2种集中表现,概念不清和拒绝不确定性。

    随着对自然界及周遭的认知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人们会不停创造各种概念。

    例如,风、水、雷、肉、牛、蛇等。这是一些很具体的概念。光、气、毒、等,一些抽象的概念。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

    小时候,我们总是讨厌死记硬背那些名词定义概念,因为我们不明白那些概念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

    但是回顾前文,我们说过即使当时你不明白一个问题,但你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你就会像突然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突然明白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体会。

    而这个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牢记概念,通过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反复审视它,并形成透彻的理解。

    “脑子混乱”的人的构造世界是混乱粗糙的,例如,不恰当的比较,无关类比是很多人会犯的错误,就像很多人以为自己言语幽默,但在旁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此类人看问题永远只能看表面。

    我们常说某个人“脑子清楚”,就是因为他没有混乱的概念,清楚知道概念是什么样的。这些人才能改变整个世界。

    例如,华盛顿想明白了“三权分立”,成就了今天的美国;邓小平弄清楚了“政治”和“经济”可以分开,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所以,回顾之前我们谈到的“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不可能通过管理时间来管理自己。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害怕复杂,奢望简单。前文也提到了一个任务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最难的部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

    古人说的“掩耳盗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问题,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人本质上就是不现实的人。

    4 因果关系

    / 因果关系 /

    我们常因为分析因果关系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走的越远,结果越可怕。

    举个例子,“电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天24小时,看电视的时间多了,沟通的时间自然少了,貌似是种因果关系。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还有一种关联是“互为因果”的。

    例如,学生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水平。越用心的教师越关注学生的反馈;越用心的学生,越关注教师对他反馈的反馈。互为挑战,双方用心程度不断提高,双方都进步。

    下棋也是一个道理。高手更愿意挑战高手,对方水平越差自己也越容易变差。

    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不招人待见的丑女对于自己从未收过情书而这样为自己解释“我才不像某某人作风不检点呢”。

    但也有一个观点是“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很多例子证明只要自己勤奋,依靠现代科技,不论是动刀子还是化妆,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自己摆脱丑女的标签。

    所以做一个用心之人非常重要。

    你感受过心理暗示的力量么?

    很多人喜欢算命,看星座运程,甚至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算一卦或者看看今天的运势如何,他们会因为好运而欢喜会因为不好预言而沮丧。

    医学上有一个双盲测试,在开发完新药后,需要测试明确真实效果才能投入使用。研究人员会将病人分成2组,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一模一样却没有任何作用的安慰剂,病人都以为自己服用的是药物,这是“一盲”。而研究员,只知道会有病人服用安慰剂,却不知道哪些人会用。此为另一“盲”。

    在实验中,一部分服用安慰剂的测试者病情也会好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服用安慰剂的测试者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服用药物发生变化,这种以为服用了药物的心理会影响他的生理状态,例如轻度感冒和过敏是可以不药而愈的,一个人的心情会影响免疫系统。

    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心理暗示。

    老人们总是教育我们不要对自己说一些不好的话,例如我觉得我会得癌症,我想我会死于车祸等。

    而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会发生,那么最终真的会发生。

    喜悦会让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成果,而恐惧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但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处于恐惧的决策通常都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无所不在,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不存在的原因会变成真正的原因。

    摆脱自证预言,自我暗示,别让不存在的原因阻碍你。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

    很多人做不到思维缜密是因为,一是惯性拒绝思考,二是不懂如何思考。

    方法:给自己6个月时间,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个念头,甄别因果关系,逐一应用前文提到的种种原则。你会发现自己又一次重生。

    5 相关命题和举证责任

    / 相关命题 /

    举个例子,一个英语老师的口语不标准,被学生指出听不懂,但老师问学生是否听得懂老外说的英语,学生回答听不懂。

    你觉得老师说的对吗?问题在哪里?

    这个老师的逻辑是,老外的英文是标准的,你听不懂老外的英文,也就说你听不懂的英文就是标准的,那么我讲的就是标准的。

    再笨的人也会觉得这个理论很荒谬。

    在数学课本中写到: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就是说反过来不一定成立。上面的例子就是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关系问题。

    生活中70%的人分不清原逆命题之间的区别。

    混淆原逆命题是广告创意设计者经常使用的手段,至少对70%的人有效。

    / 举证责任 /

    甲:我要做这件事。

    乙:那么做了有什么好处?

    甲:那你说,有什么坏处?

    乙:……

    甲:那就这么定了。

    如果你是乙,你会怎么做?听从甲的话去执行,还是破口大骂说甲偷换概念?

    延续上文说的,生活中70%的人分不清原逆命题之间的区别,没有坏处不等于有好处。

    甲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诉诸无知。

    如果想提出主张,那么就需要举证说明,甲需要举证做某件事是有好处的,这是甲的责任。这不仅是法律术语,也涉及到生活中的各方面。

    很显然不明白举证责任的人,逻辑是不清晰的。

    喜欢狡辩而不自知的人,已经误入歧途,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的贫乏。

    6 案例局限和对立论证

    / 案例局限 /

    前文我们通篇都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想要获得成功,努力是一个必要因素。

    哈佛商学院有一个“案例教学法”,在商学院成立初期,是没有合适的教材。于是,教授们开始采访成功人士,详细记录他们做的事情和方式方法,形成“个案”用来教导学生,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先进,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最常见的逻辑错误是“以偏概全”,某种经验方法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用。

    例如,爱迪生一生有1100多项发明,然后他的名言确是“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可以看出天才是努力的结果。

    但努力是成功的唯一原因吗?并不是。

    爱迪生生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并有一位好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爱迪生很喜欢读书。

    所以一个人想要跟爱迪生一样成功,除了非常努力之外,还需要很多因素。

    这也是我提出这么多案例要说明的道理,时刻关注案例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以偏概全,让自己越走越远。

    / 对立论证 /

    钱钟书先生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上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爬到树上,于是后部就供人瞻仰了,可是红臀长尾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联想到职场,人都有缺点,而只有在做事的时候会暴露缺点,上司在安排工作的时候,团队成员都是看得见的,而成员之间往往不清楚对方具体在做什么。于是就很容易产生下属们认为上司“很蠢“的心态。

    心智不够的人往往会抱怨,可笑的是既然上司很蠢,那自己又为什么要给蠢上司打工?

    而时间会再一次选择与心智强大的人做朋友,他们要么给上司提供帮助,要么离开。

    所谓情商,不过还是思考能力问题。哪一个更现实合理,就接受哪一个。

    7 张冠李戴和辨析感悟

    / 张冠李戴 /

    所谓张冠李戴,是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字幕A到Z分别标上1-26的分值,knowledge获得96分,hard work 获得98分,attitude获得100分,简直就是在左右你的生命。

    于是,很多人陷入疯狂的喜悦,认为“态度能改变一切”。

    抱歉,useless也是100分,而bullshit更是得了103分!

    所以在疯狂的宣扬态度之前,先讲点逻辑好么?

    态度能带来改变,但不是一切,也不是影响最终结果的唯一因素。

    / 辨析感悟 /

    反思能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反思的结果却不一定有价值,很有可能只是感悟罢了。

    感悟不等同于道理。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的人也喜欢站在光环下侃侃而谈自己的成功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既不能戴有色眼镜审视他们,也不能照单全收。为什么?

    首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背后都伴随着数不尽的磨难和不可告人的细节,这些细节成功者不会也没有义务告诉你。

    其次,几乎所有成功者都会夸大自己的成功代价,面临的困境,成功的难度。因为虚荣心需要得到满足。而听众也非常愿意听苦大仇深的经历,因为这样才可以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成功,对于未成功的人来说也是种安慰。

    最重要的一点,成功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往往会产生认知偏差,自动遗忘掉自己曾经追悔莫及的错误,忽略掉一些重点问题,这种成功经验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

    还有一点,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有些成功不过是搭上了时代的列车罢了,抓住机会也是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多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成功背后的因素太多,很难判断观察。但失败就相对容易了,失败往往都是明显确定,我们也就多了观察的机会。

    牢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是傻子才做的事。

    一边花心思分辨,一边花时间多了解自己。

    8 克服恐惧和辅助工具

    / 克服恐惧 /

    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类作为注定会死的生物,天生就充满了恐惧。

    《圣经》里提到的七宗罪,唯独不提人类最大的敌人“恐惧”。宗教最需要的是就是恐惧,为了让人们向往天堂,便设计了一个令人生畏的地狱。

    而恐惧会带来一个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克服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鼓起勇气。

    唯一的途径就是积累,与智慧知识一样点点积累。恐惧和勇气就像天平上的两端,哪边的分量重,体积大,数量多,哪边占上风。

    恐惧永远不会消散,勇气需要积累。

    / 辅助工具 /

    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使用的语言而受到各种影响。

    如果我们能正确使用语言,那么会极大地锻炼我们的思维方式。

    推荐一些有助于独立思考的句式: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因为...;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任何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平时不妨把这些句式套进去填空,我们的思维会有很大转变。

    有些句式,我们需要回避: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么?

    几乎没有立场和观点是完全纯粹的,或多或少的被其他观点立场影响,哪怕由成千上万的对的立场观点拼成的立场观点也不见得整体都是对的,更何况只有一点可取之处,其他千疮百孔的立场观点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几乎不能反对任何立场。

    就像一夫多妻制并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那么我们就要拥护它么?

    我发现...还是有些道理的。

    垃圾堆里也是有宝贝的,你要去吗?这些宝贝不能从其他地方找到吗?

    当我们把这些不现实的想法句式换成现实版本的:

    我要是有钱就好了~~可是你没钱,所以,用钱能解决的问题不是能解决的问题。

    我要是没结婚就好了~~可是你已经结婚了。所以,无论你多么喜欢面前这个女人,只要你采取行动,麻烦就会接踵而至。

    还有一个衍生句式:要是...就好了!但...

    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可是我不是,但我可以耍赖不交作业,没有金箍棒,但我可以弄把刀。

    我要是有钱就好了~~可是我没钱,但我可以去借,借不到可以骗,骗不到就去偷去抢。

    所以过去无法改变,但将来的尴尬却可以避免,只要现在采取正确的行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做朋友》-03 学习和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vr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