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一本名为《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的书时,作者说起了追梦和断梦,说起了朝九晚五和浪迹天涯的故事。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很是喜欢:精神自由要以财务自由为基础。这也是小时候母亲常教育我的话。只不过,大约我一直过得太循规蹈矩,没有明白什么样的状况才算是精神自由。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属于这本书里提到的那类按照生活状态去想,而不是按照想法去生活的人。
说起精神自由,我想起了念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压力很大,一直不开心。刚好那个时候奖学金下来了,我花掉所有奖学金和稿费,买了张机票去看海。这并不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决定。至今我依然记得,那天刚学会骑车没多久的我骑着单车经过一座拱桥时,没有像往常一样下车推行,而是直接冲了下去。物极必反,也许自由的种子大约就是从那一刻萌发的吧。那天的风很好,从桥上冲下去的过程中,风吹在脸上,很舒服,像是吹走了所有的烦恼——其实大概是肾上腺素水平激增,暂时忘记了堆积成山的烦恼。单车在水平路面停下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一个声音:我不想再等了,我要去看海。于是,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订机票,收拾一下,凑了个周末,我就出发了。这大概是我在0-20岁里,做过的最任性的事。
坐在海边看海的那天心情很好。我不会游泳,但海就是有那种让人想靠近的魔力。我看了会海,向海边走了两步,沙滩软软的,浪花拍在脚上,凉凉的,很是有趣。当我开始感觉到在海里有点站不稳的时候,我停下了,摸了摸身边的海水,回程了。这个旅行,可能是一个疯狂的决定,但很痛快。
这里要给自己诡辩一下,以防有不明真相的小伙伴莫名效仿:虽然我不会游泳还靠近了海边,但当时有一个擅长游泳的小伙伴在岸边一直看着我(这里是第一声,kān,看守),说会在判定我会有危险之前阻止我。再者,我在刚察觉到可能会有危险的第一时间就回来了,所以我即使是任性了,理智也是在线的。包括从桥上冲下来的那天,我也是知道,即使我真的控制不住单车,即使真的会受伤,也不过是点皮外伤,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伤及性命。至于我花光所有奖学金和稿费的事,这应该是最不重要的。母亲常说,想要什么,自己去得到。我用我自己的钱,在没有影响任何人的情况下,去实现一个十几年前就该实现的梦想,应该不算过分。
旅游是景点观光,旅行是精神放空。爱上旅行,大约也是从这一次看海开始的。看海之后,我看见的是自己。
对海的执念,是因为小时候父亲总说要带我看海,可一直未能成行。我的假期,永远是被培训班占满的。即便有一个不用念培训班的假期,比如小升初之后,中考之后,我也是被“推荐”说先预习一下开学后的课程,虽然我做的也不怎么样,但这一句“推荐”,就已经明确,如果我说我想去看海,就是不合时宜的,是一定会被拒绝的。日子久了,我便也不再提看海这件事,但我从来不曾忘记。
从海边回来,心情好了很多。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会取舍,开始不再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密密麻麻。太过繁重的时间表,对于我这样的凡人来说,怕是只有增加压力的作用。一个月要准备5门考证,还要安排期末复习,我做不到。太贪心的结局,只能是没有一件能做得好。所以回来之后我直接把考证的安排删到只剩一个,剩下的,分别安排在未来的一年里。最后的结局是,期末顺利通过了,证书也都到手了。
以前以为自由是可以不写作业,不吃不喜欢的菜,后来以为自由是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再后来网络盛传,说自由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现在,我觉得,自由是在看得清自己的前提下,能跟着自己的心走。至于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在我的认知里,那不是自由,是能力。自由的本源应该是心,而不是行为。
在开篇提到的那本书里,作者也说身边有很多人有意去拉萨,因为听说那里可以净化身心。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见一句话,大意是都说去拉萨一游可以洗涤心灵,于是人们在心里把它当成圣神的地方,尝试着去旅行。可是若有一颗浊心,又岂是一次旅行可以洗净的,更何况,旅游的人多,旅行的少。
所以,如果有一颗朝圣者的心,就一定要无论自己的现状如何,都要去朝圣么?
未必。因为,只要有一颗纯净的心,便已是朝圣归来。不要说是生活污染了你的圣心,束缚了你的自由。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你自己在做,选择接受别人的想法,顺从别人的意图,让别人给自己的人生做主,也是一种选择,所以没有理由去埋怨任何人。至于什么是圣心?圣心有很多种,保持善良是圣心,坚持梦想也是圣心。圣心,是自己的信仰,是自己一切行动的本因。
愿每个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里,守住自己的圣心,追寻自己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