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蹦跳跳的去,一拐一瘸的回。
即使已经到家了,即使浑身疼痛不已,老公依然用这种戏谑的语气笑着说,只是缓解大家对他受伤“挂彩”的过分担心。
他身上确认有大小不起眼的小伤口十来处。
这是晚上我给他简单处理时才更清晰确认的。
当时情况特殊又紧急,没有太仔细太在意。
意外发生的一刹那,大家都有点蒙圈——老公突然被甩出皮筏子,我在下意识间一边护住怀里的儿子,一边去抓他的胳膊,一次未果,低头再拉,电石火花间,他怒着要我松手。
随即,他松开了抓皮筏子的那只手,被湍急的水迅速裹挟着退后,筏子上我们这几个人不得不顺着激流而下的水道往前……
眼睁睁的,我看着他那么大块儿头的、原本会游泳的人,在两岸、水底均怪石嶙峋的漂流栈道里站不起、被水流裹挟着歪下去、及至栽倒在又一个急转弯的漩涡中。
幸亏,岸边的巡逻员及时伸出一根木棍,老公及时抓住……
说时迟那时快,我们的皮筏子已拐过两道弯,随水流急转直下,老公的身影已被抛到身后。
突变发生太快、太意外,待俩孩子癔症过来时,只看到爸爸落水了,辗转间还没能上“船”,爸爸赶不上来了,儿子在我怀里一半是的水凉,更多的是害怕而瑟瑟发抖,扭身再看闺女,眼眶湿润,眼泪打转,都在一声声的喊着“爸,爸……”
我安慰两个孩子道“爸爸已经有岸边的巡逻员叔叔用棍子拉着上岸了,我们到下一个水势平缓的地方等着爸爸”,话说不及,又一波兜头大浪砸过来,赶紧集中精力抓紧皮筏子上两边抓手……在孩子们惊恐、惊吓中,皮筏子终于来到一处平缓地带,另一艘皮筏子上的朋友们已在等待,问明情况后七手八脚过来帮忙并安抚孩子。
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看到远远的老公的身影,一向跟爸最亲的闺女都急不可待的要下水去“救”(接)爸爸,在叔叔阿姨们的劝解下才作罢。
等同行的另外两个朋友用皮筏子把老公接到“大部队”身边时,我才知道老公受伤了!看他后腰处破皮渗血的伤痕,看他脚趾上汩汩出血……
接下来大家已无心再去享受冲浪的惊险刺激,尤其是两个孩子,儿子哭着说不想玩儿了,想回家。于是老公忍着疼痛抱孩子上岸,搭乘观光旅游车先行离开,去停车场休息。
剩下的10来个人还得坐皮筏子继续过关冲浪,方可到终点。
返回的路上,大家在分析意外是如何发生的。
可能老公的块头大,坐在船头本就不够平稳,在极速转弯时湍急的水流产生的巨大惯性把老公甩了出去。
也可能老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和儿子身上,想着他是这艘皮筏子上6个人的主心骨,总想着顾及他人,对潜在的意外和风险估计不足。
也许,他该坐在皮筏子正中间才更稳妥。
也许他不该赤脚(大家都把凉鞋用绳子串成一串系在船尾,免得被激流冲走),至少穿着沙滩鞋,10个脚趾也不至于都被水底的嶙峋石头刮伤。
……
车上,老公一边总结,一边给随行的孩子交代说这就叫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大人吃点亏受点伤不算啥,只要你们以后不再遇到这样的意外就好。
闺女听着不乐意了。埋怨说爸爸“这把年纪了”,“老胳膊老腿儿了”,宁愿自己受伤,也想替爸爸“受过”——理由是小孩骨头柔韧性好,即使有小伤口恢复速度也快。
车上就回荡着父女俩甜蜜的相互埋怨。
整个暑假,不是大人工作忙碌就是孩子们学习节奏紧,一直没有抽出机会外出游玩放松。
不曾想这唯一的一次漂流,竟出现了这样的意外,看着老公脚上、腰上、手上、胳膊、腿上的刮伤,闺女安慰爸爸说“你咋没哭呢?”老公笑着说“这点小伤,至于么”,我接过话茬儿说,要是我肯定会哭了,女儿不忘“打击”我说“那肯定会”。
最后老公才解释当时为啥怒着要我松手,其实是害怕皮筏子太小,他若挣扎着上来,万一船翻了情况更糟糕,我想拉他上船,实则是好心办坏事,再说他拽着把手,只会被拖拽着受更多的伤,不如索性松手,毕竟栈道的水也不会太深。
只是考虑还不够周全,水太急,急转弯太多,在快速顺流而下的皮筏子惯性的拖拽一下,身上多处被岸边锋利石头刮伤也就在所难免了。
旅游有风险。
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才切实体会了这一点,同时也理解了购票时为啥会有身高、体重的上下限,儿子太小,老公太壮,一个哭着害怕心里留下阴影,一个竟意外被甩出皮筏子、掉到水里!
守规矩,很重要!为啥存在侥幸心理,非要带不足1米4的孩子下水呢?
事先做足充分的准备,也能避免意外,将风险降低。
事后诸葛亮也不是完全无用,“亡羊补牢”是为了规避下次的意外。
平日里常挂在口头上教育孩子的那句话“要保护好自己”。
原来还真是说着容易、落实执行者很难。
这样想来,这意外实际上也是一种成长历练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再外出游玩一定提前做好准备。
这不也正契合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吗?
出现意外的一些心得借以勉励自己,也期待更多人能看到、能规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