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大学中有一节课是《塑造者,怎样做到自我的持续精进》。为了保护课程版权,我不会透露课程具体内容,只分享学习之后的感悟,给有对精进有需求的朋友们,本篇用到了整理师思维和学习者思维。
一、个人算法 > 个人系统
如果你接触过得到平台上的文章或课程,会明显感觉到创作团队善于把概念提炼成便于记忆的关键词。比如这篇谈怎么自我精进的课程中,借助了程序员思维,告诉你每个人都需要一套人生算法。
之前虽然也有接触过人生算法这个词,但完全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一直很在意个人系统的搭建。而我对个人系统的定义也只是停留在:包括生活习惯、物资物品、学习习惯的自我管理系统。
而个人算法则除了行动之外,还包含一层思维方式。
二、制定一套具体策略
1、长期主义
其实无论你学习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精力管理、技能打磨、投资理财等,最终都会遇到复利这个概念。要想获得复利,必然需要培育时间的玫瑰,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
2012年,我参加永锡老师时间管理研讨会时,被要求写下5年、10年目标和计划。照着执行后,确实对人生有了引领作用,但也有弊端。因为以当初小白的眼光设置5、10年规划,实在是目光短浅极了。基本上一套5年的目标,我用1年就实现了80%。那这和年度目标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之后有好几年确实把5、10年规划扔在了一边。
但因为我比较早笃定了复利效应这件事,所以间接成为了一个长期主义者,中途从未放弃过。这几年,太多人问,为什么很容易就放弃的事情,我一直坚持,答案就在于,我知道复利效应,几乎是普通人可以享受到的唯一奇迹。
所以,无论技能、人脉、内容输出、投资收益,我全部在30岁从0积累起来,用了7、8年尝到了复利的甜头。如今第9年,我已经在写这份回顾了。30岁,我决定投身到整理行业,虽然那时候根本还没有行业,但我认为做整理一定是会有职业回报的。今年38岁,我对于自己一生要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已经摸到了8成。
9月报名得到大学之初,我还在苦思冥想,人生的大愿到底应该是什么?来回摇摆了很久,甚至认为报名一套课程,多接触同学们,发掘人们的需求,也许就能找到了吧。结果答案是在10月底,从周易的智慧中找到的。大方向定了,那么相信得到大学会对我其他方面有锦上添花的启发吧。
对我而言,未来10年、20年不再求财,而是潜心于兴趣爱好。创作出治愈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在创作中悟道,用心生活,也许还能“混”成个生活家的名号。就已经很满足了。
2、复利有6种
质量复利:一个内容写好了,可以反复被人推荐
分发复利:一个内容,多地转发
人设复利:不断打造自己在人群中的标签识别点,多多刷脸,越醒目越有机会
人脉复利:从一个人到他周边的六度人脉等,能更轻松的找到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变现复利:一项产品可能会引导用户持续购买下一项产品,实现交叉引流
被动收入复利:我只做有兴趣的事情,唯一努力工作的只有我的钱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761/f2236b76d5967f5e.jpg)
3、对标者与好榜样
一个人光有生活目标、职业目标似乎还不够,精神世界不够扎实,也是分分钟被挫折击垮的。怎么办呢?最好有一名对标者。想在商业活动上成功盈利,就对标同行业的佼佼者。
当一个人退出了商业盈利领域,也无所谓对不对标了,可以给自己选择1名榜样人物。比如,我非常喜欢村上春树的生活模式。他把健康、工作、兴趣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健康:村上春树每天跑10公里。工作:每日写作,通常一部小说从头写到位。兴趣:写作累了或者交完了一部小说、书稿,就搞翻译。另外,旅行和音乐对他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总结了村上春树,同时具备了小说家思维、跑者思维、翻译思维和音乐思维。这些成为了创作基底,推动他持续创作了很多年。
我能参考他的,是每天健身至少1小时,不追求强度。每天书写、绘画。工作有则做,没有更清闲。
4、追求目标之前,先搞定一套Z计划
有时候我们想追求一项新技能,或者单纯想在精神上有追求。没钱、没时间,都很难达成所愿。前段时间,有位朋友想学星盘将来当成一技之长,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学费3万,买个IPAD平时做做笔记的要1万。好在朋友有富商男朋友支持,学习成本直接报销。
前两天坐滴滴,司机师傅非常善谈,一听我们聊起北京街道沿路,怎么倒闭了那么多饭馆,他立马接话。说自己也开过饭馆,去年8月投资了110万,在房山那边搞酒吧风格海鲜店,本来是想做成网红店,大赚一笔的。没想到今年来了疫情,110万全都亏了,现在还欠着朋友30多万,8月份才开始开起来滴滴。愣是从身价百万富翁变成30万负翁。。。
今年以来,从富到负的例子真不少。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在什么地方花销,也不知道下一年是旺年还是衰年,接下来会遇到小财神还是小衰神。所以,一定要提早搭建财务系统给自己托底,有需要时,必然舒坦很多。财务系统的构建,赶早不赶晚,越早开始,越能享受后期复利回报。
三、制定一套行动原则
1、在感知上,给自己适当的压力
据说,亚马逊创始人让自己和团队长期处于创业第一天的状态。如果想成为企业家的人,这么做我非常赞同。毕竟,创业难,守业更难嘛。
但是,你到底是一个承受巨大压力比如像史玉柱一样欠债上亿,还能再杀回战场重新回归亿万富翁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要不要给自己巨大的压力,是可选项。
我曾经以为自己是要走向那条路的,后来发现,并不喜欢也不适合。那么就做好自己,当一个十分放松的创作者就可以了。
2、在认知上,分清楚资产和消费
每当我们花出一笔钱,都要思考,这件事最终的结果是塑造了一份资产,还仅仅是一次消费?
读过《财务自由之路》后,对作者给资产的定义很认同。资产,是能让钱流入你的口袋的。而负债是指从你口袋中流出钱的。而投资是指,当你把钱投出去的那一刻,你已经赚到回报了。如果只有卖出时,才能获得本息,那么,你八成是在赌博。
所以在工作、生活中,我会及时分辨下一个决策是投资还是消费。
投资:
用金钱购买能使用多年的电器、服装、家具,能重复阅读的书籍、能更换笔芯的圆珠笔。
把时间投入到练气功、慢跑、瑜伽,以及学习一项可以长期受益的技能。
安排创作类工作,输出文字、绘画、音频等成果。
消费:
为了赶时间,填饱肚子吃快餐。
为了消遣,给自己买一大堆零食。
为了虚荣心,购买新衣服、新车。
以为报名后不用努力就能解决问题,购买的某套课程等。
3、作决策前,要听谁的?
在团队中,如果遇到重大决策,多听听其他人的看法能避免独断专行。对于人生小事,如果对事物已经有了70%把握,去做就好了,完全没必要问别人。
最近在纪元老师新书《把24小时放入钱包》中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纪元老师之前在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问他:老师,你觉得我要不要考研呀?纪元老师一听,直接说:你考不上。
这个故事让我挺有感触,真正下定决心的人,早就开始着手准备考试了。通常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的人,通常逮着个人就问个不停,纠结来纠结去,本质就是想找人免费倾诉,反而对你真诚提出的意见并不在意。纠结的人想改变,又不愿意付出应有的代价,理应自己继续活在苦恼中。
我有段时间对下一个7年要怎么规划,心里没了主见,收集了好几位专家或朋友的建议。我甚至还特意问别人,我将来到底要不要画画呀。现在回头看这个问题,真是愚蠢了。喜欢,就去画,没什么好犹豫的。
以上,就是我学到和正在做的个人算法。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收获,就趁热打铁,给自己制定一套具体策略和行动原则吧。
欢迎明年的这个时间,分享你的实践感悟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