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悲悯生化出一个世界

悲悯生化出一个世界

作者: 中补语 | 来源:发表于2017-11-23 20:44 被阅读13次

    悲悯生化出一个世界

    ——契诃夫的《万卡》解读

    关于《万卡》,一般传统的解读认为契诃夫在小说中揭露了沙皇时代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人民群众的悲惨遭遇,如百度百科——这篇小说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到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慈祥的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生活情景。

    上面的一段话基本上概括了这篇小说的内容,看起来也还算中规。至于制度决定论,可另当别论,社会制度对人的处境影响当然很大,可是这里与其说是社会制度,不如说是人性,至少,在同样的社会,万卡与爷爷生活在乡下的那段日子就感觉很快乐,而到了鞋匠家里,却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生不如死,是因为万卡面对不同的人,这难道不正显示了人性中善的缺失?

    “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动手收拾,她就抓过那条青鱼,把鱼头直戳到我脸上来。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到小酒店里去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是什么也没有。早晨吃面包,午饭喝稀粥,晚上又是面包,至于茶啦,白菜汤啦,只有老板和老板娘才大喝而特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这是九岁的万卡写给爷爷的信的部分内容,挨打耍笑挨饿无法睡觉,他处在煎熬之中,就要死了,这是他对自己处境的真情流露,发生的事情具体而又细致,而万卡的感受也非常真切,通过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受尽折磨,生活快要失去了希望,他活在死亡的边缘,他所生活的地方简直就是地狱,我们深深地受到震撼,我们的同情心不由自主的油然而生,如果稍微还有人性,这世界怎么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我们甚至会诅咒那些人,老板夫妇以及那些帮凶,他们的“人性”到底去哪里了?对一个小小的孩子,尽然如此丧心病狂,而且,他们好像没有一点自我的反省,而且把这样的环境和生活当成是一种常态,可见,这个地方的人们有多么的麻木,他们的灵魂是否还在,他们身上的善心是否依然存在?这是一个地狱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连那些自己遭受虐待的人,他们也一样对待身边的人,用一种冷漠嘲笑的方式,他们的人性已经彻底扭曲了。

    在这个“人性”丧失的世界里,富人们过着天堂般的生活“莫斯科是个大城。房屋全是老爷们的。马倒是有很多,羊却没有,狗也不凶。这儿的孩子不举着星星走来走去 ,唱诗班也不准人随便参加唱歌。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些钓钩摆着卖,都安好了钓丝,能钓各式各样的鱼,很不错,有一个钓钩甚至经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鲶鱼呢。我还看见几家铺子卖各式各样的枪,跟老爷的枪差不多,每支枪恐怕要卖一百卢布……”人与人在这里是有着等级差别的,对富人来讲,这是“天堂”。他们有许多的房屋,有许多的马,身份尊贵,连钓钩都贵的离谱,但对富人不算什么,他们的业余爱好就是钓鱼打猎,而这些工具异常奢侈,他们的一次业余活动可能抵得上穷人一年的开销。对孩子来讲,这些都很好奇,富人的世界,我们不懂,孩子更不懂。在同一个城市,一些人生活在“地狱”,比如万卡他们,当然万卡只是个代表,这样的人应该有许多。还有一些人生活在“天堂”,他们有钱有势,他们生活极端奢华。一座城市,两处“世界“,一方是“地狱”,一方是“天堂”,他们的生活境遇差距非常大,他们到处显露着不平等。此处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穷人和富人生活差距竟然是如此之大,我们的悲愤之情会不自然的涌现出来。

    其实还有一个“乡下”世界,那里民风淳朴,天朗气清,生活和谐自在——卡什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委委屈屈,走到一旁去了。泥鳅为了表示恭顺而没打喷嚏,光是摇尾巴。天气好极了。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子,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睒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象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我们可以称这样的世界,为“童真世界”或者“自然世界”,这里有一种自然人性的展现,我们仿佛置身于“纯净”之地,一切的污秽都得到了净化,在万卡的眼里和心理,这里可谓“人间净土”,这里的人们生活和谐安宁,人心自然而不受污染,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它寄寓了万卡所有的美好,正是他现在生活的“地狱世界”的恶劣,更能够显出“乡下世界”的美好,这种美好永远的刻写在凡卡的记忆深处,代表了他心中无限的美好,田园牧歌,在天真的孩子内心深处,记忆已经美化了这段岁月,现实其实并没有万卡回忆这么美好:一个九岁男孩想象中的“美好生活”,难道真的如此“美好”吗?对于一个成年的读者来说,这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往日真的“美好”,祖父就不会送他来这受苦了。他的祖父只是一个年迈了的地主家的守夜人,虽然生性乐观、诙谐,然而境遇可想而知。他根本不具备抚养和保护万卡的能力。万卡心中的“美好”,恰恰是这个九岁男孩还无法理解的苦难。他的希望之所,也正是他的绝望之处。这也正是万卡故事深层的悲哀所在。(引自百度)

    那么,他们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必然会更加哀伤,更加令人绝望,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万卡希望越大,绝望也越大,因为我们知道万卡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此刻,我们被绝望所笼罩,“乡下世界”的美好也是一种想象中的美好,他只存在于儿童天真的世界,存在于万卡的心灵之中,那是最后的净土。

    小说中,万卡生活的“现实世界”(即“地狱世界”)和他记忆中的“纯净世界”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从叙述角度来看,这其实是成年叙述者和儿童叙述者的结合,在这篇小说中,既有属于“过去”的故事,也有属于“现在”的故事,甚至更有指向未来的梦境。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这篇看似朴实无华的小说,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在关于过去的故事里,在时间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有关万卡祖父以及万卡与祖父一起快乐生活的。这部分故事实际上是由成年叙述者来讲述的。是以万卡的回忆的形式出现的,遵循的是所谓的“心理时间”,而非严格的线性时间,因此这部分故事,也就有着某种飘忽、朦胧以及幻想的成分在内。

    另一个是有关万卡悲惨的童工生涯的,有着线性的时间标示,如小说中的“昨天我……”。由于这才是万卡整个故事的主部,所以特别地需要逼真,于是这部分故事便由万卡在信中以稚气的口吻讲出,听之令人动容。

    小说的妙处在于两个故事的结合,两个叙述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种话语达到了完美的配合,让读者读之感觉更加真实,当然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作品的能力。这是小说细节处的真实,“真实”地让人动容。或许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拯救,只能期待上帝重新降临世界,净化如此污浊世界,让人心重归美好。

    “据说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稣”,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稣。后人为纪念耶稣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稣的出世。”

    在小说中,多次提到“圣诞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其中可能隐含着什么深意:

    “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

    “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

    “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你万事如意。”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眯细眼睛看乡村教堂的通红的窗子,顿着穿高统毡靴的脚,跟仆人们开玩笑。”

    “为你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就自管抽我,象抽西多尔的山羊那样。要是你认为我没活儿干,那我就去求总管看在基督面上让我给他擦皮靴,或者替菲德卡去做牧童。”

    “等我长大了,我报这个恩,养活你,不许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妈佩拉格娅祷告一样。”

    “这儿的孩子不举着星星走来走去 ,唱诗班也不准人随便参加唱歌。”

    “亲爱的爷爷,等到老爷家里摆着圣诞树,上面挂着礼物,你就给我摘下一个用金纸包着的核桃,收在那口小绿箱子里。你问奥莉加•伊格纳季耶芙娜小姐要吧,就说是给万卡的。”

    “他回想祖父总是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带着孙子一路去。”

    “祖父把砍倒的云杉拖回老爷的家里,大家就动手装点它……忙得最起劲的是万卡喜爱的奥莉加•伊格纳季耶芙娜小姐。”

    “我求你看在基督和上帝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吧。”

    从以上内容看出,“圣诞节”承载了万卡过去多少美好的回忆,可以说是他在“乡下世界”生活的缩影,从“圣诞节”“上帝”“教堂”里面,寄寓着凡卡对“天堂”生活的向往,不管他现在的处境如何,他依然相信上帝,他虔诚的向上帝祷告,他坚信上帝会祝福他,保护他。这是他精神世界里的“神”,也可以说是他的希望所在,只要心中永存上帝,那么上帝必然会祝福于他,我们感觉在万卡的内心世界里对这点是坚信不疑的,而爷爷恰是他现实世界里的“上帝”,他们共同构成了万卡最后的精神支柱,只要心中有上帝,只要爷爷还活着并看到这封信,他就一定能够“得救”,可是,上帝却从来没有眷顾万卡,他的母亲死了,他的父亲也应该去世了,而他写出去的信爷爷却永远收不到,他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而死亡是他最终必然的归宿。那么上帝对他意味着什么,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的反讽,如果有希望,只在来生,只在死后的“天堂”,当然万卡能不能上天堂,还得上帝说了算,这到底是一种更深的悲剧还是一种彼岸的希望?作者是为了更显示出一种悲剧,还是给他人留一点希望,虽然前者的解读逻辑可能更自洽,但我还是希望有后者的因素在里面,否则,那光明的结尾到底又意味着什么?万卡在梦中见到爷爷读信时的场景,我们多么希望他能变成现实,虽然它是多么的不可能。

    本来,在上帝面前,照常理来说,人人应该都属于上帝的子民,他们在“圣诞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都会沐浴在上帝的恩泽下。可是,现实并非如此,耶稣重新降临世界,才能洗去所有人的罪恶,他钉在十字架上,来帮助这个“恶”的世界洗去所有的邪恶,让所有人在爱中得到重生。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悲悯,在悲悯中给社会给世界留一点希望,梦会成为现实。那么,作者通过这篇小说,引起大家的悲悯,唤起人性中的“善”,让世界重新焕发美好,这时,我们其实就是上帝,我们的善意乃是世界的“善”之根本,爷爷根本不可能收到这封信,这封信其实就是写给“我们”的,我们读了“这封信”,深刻感受到了万卡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的灵魂引起了震颤,在上帝的“悲悯”情怀中净化了自己的灵魂,每个人“道成肉身”,担当起我们应该担当的责任,共同来净化这个世界,与其依靠上帝,还不如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在“圣诞”中创造出一个纯净的世界。“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但愿万卡的梦,不仅仅是一个梦,而总有一天能成为现实,可是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虽然,我憎恶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爱它,以悲悯之心度化它,不到别处去寻找,而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追寻,“悲悯”之心化出一个世界来,这是作者的希望,也是万卡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悯生化出一个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jt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