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小李跟我吐槽他老妈。在疫情刚刚发生的时候,说自己这边能买到口罩让小李不要着急,他耐不住老妈好说歹说把原来的订单退掉了。
结果四五天过去了社区里卖高价口罩的人都走了,她却一个都没拿到,被忽悠了半天的小李妈只好寄希望于小李,买口罩这事就又摊到小李身上了。
小李说他当天挨个问之前的卖家却都没有货,晚上买不到口罩的小李成了办不成事的“背锅侠”被家里唠叨了几番。
据他说生活中,他都被动地受妈妈的指挥。到现在他依然是一个“离不开家的人”。上大学时,人人都住校但他迫不得已找学校开了一张回家住宿情况单。
每天晚上必须回家去,哪怕有论文、社团活动也要晚上回家;毕业时找工作,家里不在乎钱多钱少,只要求小李朝九晚五按时回家,工作不出差地点在本市。
frog-1247174_1920.jpg小李就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回家机器一样,一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事事受着父母的指挥。我问他为什么大学的时候不考一个外地的学校脱离父母的遥控,他说因为选学校的事情和家里大吵了一架,最后还是一所离家比较近的普通学校。
小李一直想逃出这样的家庭圈子,可是他却一次次在尝试的边缘畏惧,对于父母的控制欲他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机会去改变。但他害怕某一天,哪怕是他孩子出生、上什么学、补什么课都是受父母的指挥。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存,他更需要自省。自省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一点一点去甄别利弊,走出家庭的影响。怎么去“自省”?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从“家庭剧本”、“良心”、“关系模式”、“自体感”四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奥利弗·詹姆斯是儿童心理学家、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还著有《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等。
s33295427.jpg《原生家庭生存指南》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把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开,向我们展示一个人是如何变得严厉、冷酷、温和或者黏人的。
在这本书中,通过对“家庭剧本”、“良心”、“关系模式”、“自体感”的分析我们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在这本书的指导下,探寻出一个健康合理的模式来处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接下来便逐个说明对应的角度。
一、我们在家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比如你从不早起晨跑,也从来没有给家人做过早餐,那么你今天先尝试一下,看看他们的反应。他们一开始肯定是吃惊的,但会强作镇定,然后问你为什么这么突然,有什么事或有什么请求。
当听到了你的回答,发现你决心要改变时,你的行为模式差异已经变得不可逆,他们会试图用以前的刻板印象来约束你,拿出你以前下定的决心和糗事来调侃你,否认你的改变。
这时,你要说自己已经从今天开始已经改变了。长此以往,说不定在未来的几天里慢慢地,你的“家庭剧本”就是你自己来编写。
这个游戏中,“我”在家里人心中都是有一副刻板印象的。这幅刻板印象是怎么来的?恰恰是父母给予你的,父母给予你的刻板印象有些可能是无意的,有些则是有意的。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从最直接的性别来说,男孩在出生起,父母就给予他理智自信、聪明好动的刻板印象;女孩则是温柔端庄大方像大家闺秀一般。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是倘若家里是个男孩,但父母希望他是女孩时,家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向着女性化柔美角度发展。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从小到大最常听见的一句话。“你看看小花,考试考得年级前五,你也要加把劲”、“人家小张天天去图书馆学习,你就知道往球场跑!”
父母把不受待见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做对比加深刻板印象的作用,会让孩子更缺乏自信,让他们认为自己更缺乏吸引力,不受欢迎,长大后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
卡洛儿·撒切尔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的女儿。她经常受到母亲的负面评价“糟透了”。卡洛儿对自己的评价也很低,她觉得妈妈比她长得好看、觉得自己缺乏对男人的吸引力、各方面妈妈都比她强,她认为自己一直没有达到妈妈的标准。在这样的影响下,孩子会感到羞耻,他们会觉得自己暴露在外,被仔细审视,受到负面的评价。
你有没有受到父母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呢?
二、描述你的良心
弗洛伊德对良心的解释是“关于对与错的一套信念,它通过内疚和羞耻(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来管制本我(潜意识——欲望),它的职责是管制贪婪的本能,迫使其延迟满足。”
良心的形成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使人逐渐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
善良的良心,“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出拥有善良的良心的孩子,他们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他们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及时纠正破坏性的行为。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会耐心给不同年纪的孩子指出行为的后果和解释动机,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控制。做错了事孩子会内疚,做对了孩子会因满足父母的愿望而骄傲,最终道德内化,孩子会自觉遵守道德。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惩罚性的良心,具有惩罚性良心的孩子,个性会被压制,让本能没有表达的空间。父母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施加到孩子身上,误以为那就是孩子的感受。惩罚性良心的核心信念就是:必须管住孩子的任性,即使他是个新生儿。
惩罚性良心的成因是“投射”心理机制的作用,父母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迫使孩子怀有与父母一致的情绪,这会给孩子关守一种强烈的恐惧,拥有惩罚性良心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患抑郁、强迫症等精神疾病。
小李从小就是生活在父母的管制下,父母希望小李一直在身边,同时也认为虽然小李已经工作,但很多决策都是错的,为了让他少走弯路就必须我们来帮他决策。
当作为朋友的我们给他提出建议尝试去一个新的环境生活时,他总是畏手畏脚,这也印证了该良心的一个特征:不敢公开反抗父母。
脆弱的良心,当培养出这样良心的孩子,则表明孩子的社会化出现了问题,他们缺乏对父母的认同或者是认同了关爱自己但具有脆弱良心的父母。
这样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强制过程”,发牢骚、打骂、羞辱、动手打人等都属于这类强制过程。虽然每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有“强制过程”,但脆弱良心的家庭发生的更为频繁。
过去的经历造就了你。
三、亲密关系的产生——依恋模式
“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无论是依赖他人或者让他人依赖我,我都会感到自在,我不担心独处或者不被别人接纳。”
这是安全型依恋模式的表现,据统计50%的成年人属于这种模式,他们相信自己会被爱,在工作和玩耍是都能与人愉快相处。在面对伴侣时更愿意拥抱和鼓励对方,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
我们的依恋模式主要受早期抚育方式的影响,你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你与父母或者照顾者的关系会泛化,从而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倘若你不属于上面的50%那么便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回避型依恋者喜欢自给自足,不太愿意和别人交往,既不依赖被人,也不被别人依赖。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更喜欢工作,认为在工作上取得成功便会有幸福的爱情。回避型依恋者的母亲大都是控制性和侵扰性,他们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听从自己,达成自己的愿望。
而且回避型的母亲不喜欢拥抱,在她看来孩子的举动都是带有破坏性和顽皮的动机。在青春期时,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总是苛责和冷漠。
缠人型依恋者想要和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是没有人想要和他们这么亲密,这使得他们缺乏亲密的情感关系,会感到不自在和孤独。缠人型依恋者更容易在情感上冲动,也容易受伤,对事物总是偏向于理想化。
缠人型的母亲多以否定式的抚育方式为主。对于孩子的话语总是不能及时的给予回应,而且对养育孩子不能投入足够的热情。因此缠人型依恋者既黏人又表现出抗拒,因为他们害怕被伤害。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混乱型依恋者是回避型和缠人型的混合体,在有些时候表现的十分黏人,但有些情况下变得十分独立。混乱型的成因是在父母抚育期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在成长期受到虐待,混乱型依恋者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依恋者更有可能患精神疾病和犯罪,而且更容易陷入伴侣和孩子的暴力关系中,成为可怕的父母。
幸运的是,依恋类型虽然是从小就确定的但是它也可以随着亲密好友或伴侣的照顾而发生变化,你可以尝试重新编写你的依恋关系剧本。
四、自体感的产生
你是个如饥似渴的人吗?你是否不信任他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你是否狂热的投入工作?是否疯狂的投身于一件事?你是个控制狂吗?你是否情绪时常不稳定?你是个追求新奇的冒险者吗?
这些问题如果你有一个给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你的自体感可能比较弱,并患有所谓的人格障碍。在生活的各界都有自体感弱的人,而他们也都获得了不菲的成就。而自体感的形成,恰恰是在婴儿时期。
没有人知道自己婴儿时期的事情,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引发自体感弱和个人障碍的原因是在婴儿时期收到了不良抚育。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当母亲在抚育婴儿时,不能对婴儿的行动和言语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向外寻找自体定义。母亲在回应婴儿的过程就是“共情”,共情不仅仅是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倘若母亲没有积极地回应婴儿,婴儿便会产生“虚假自体”,便会初见出现人格障碍的症状。电影导演伍迪·艾伦的生活经历很好的说明了他婴儿时期潜在的人格障碍转变为事实。
对艾伦来说,与普通人接触都会使他痛苦不堪;在电梯里,他不会和陌生人对视和问候;从他记事起,睡觉前必须开一盏夜灯;他害怕乘坐无法直接控制的交通工具;害怕被绑架、下毒;对他来说如果性关系发展成依赖和亲密的感觉,就会变得痛苦。电影《西力传》就像是他的一部自传体影片。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艾伦说他总是能感受到无缘由的抑郁,而是无论他取得什么成就,他都会不满意会有一种强烈的失败感。艾伦一直在疯狂工作和抑郁中摇摆。他的经历表明人格障碍可以起源于婴儿时期,但是后期的社会生活同样可以促进或抑制它的作用。
较弱的自体感既会让你事业成功,也会让你痛苦不堪,在心灵和事业中不断的游走。
五、编写你自己的剧本
通过上面的四种角度你对自己了解了多少?如果还是有些迷惑,可以尝试内省、与朋友交流、与亲密的人谈论你的看法和感受由此来从客观的角度来了解你。使你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良心类型;关心模式以及自体感是否脆弱。
如果与别人交谈会有些不方便,那么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去抒发你此时的情感,就是创作——通过艺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通过写作、绘画、歌舞剧表演来自我觉悟。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伍迪·艾伦在自己的电影中内省,一步步地刻画出自己的形象,但他却没有积极地利用这些结论,反而导致了最后的丑闻。
如果你喜欢写作,那么就可以尝试去刻画一个人物,一个和你很像的人物。让他在小说中完成你的愿望,故事从上面讲述的四个角度来写,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省,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的每一个章节后都有一个小测试,通过这些小测试你可以清楚定位到自己属于哪一个类型。在客观理性的状态下自省,找到一套更健康的模式来处理原生家庭的问题。
它并不是一味地在讲述原生家庭对你的“迫害”,让你逃离最初的家庭,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在结尾处说,他现在也是孩子的父亲,他把他多年的儿童心理学经验和研究整合成一本书。
告诉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剧本,哪怕在新手村没有好的陪练大师(父母),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的未来需要自己创造。
同时也提醒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养育孩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生简单,养不容易。如何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是每一位家长要深思的问题。
解读原生家庭,重写自己的人生剧本看完《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你也许会庆幸你的父母给你一个很好的家庭剧本,在抚育你时认真贴心使你成为安全型依恋者;也许你会懊恼你的父母粗心大意,把你培养成了自体感较弱的人,但这都不是父母的本意。
你还有未来更多的时间去改变他们对你的影响,重新创作自己的剧本。人一生中待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可能不足1/4,但是这段时间却对你的一辈子产生了影响。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