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通常解释为: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从字面解释,这句话对,又不全对。对此,我觉得还有其他解释。何为善?我认为善除了善良、好的,这样的解释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善还有完美,纯净的意思。这样“人之初,性本善”就可以理解为,人生下来是完美的,是圆满的,是一尘不染的,是后天的渲染弄脏了它。
前些日子去无锡游三国影视城,逛罢一圈,来到一个所谓的士兵训练场。其中布满各种训练设备,有吊环道、平衡木、浮木桥、绳索等,总之涉及各种跑跳攀爬的设施,当然还有些滑梯、跷跷板等娱乐设备。
看到男女老少都争先恐后的在那里尝试,我这颗躁动的心也按捺不住。最有兴趣的是那个吊环道,一根根吊环悬垂在铁链下,形成一条不算太长的通道,想要通过就必须抓着吊环,在空中吊着“走”过去。攀爬是我比较喜欢的训练,见此情景,免不了上去浪荡一番。旁边也有很多人在尝试,其实这也算是天性使然。
反观旁边的滑梯,人就不显得那么多,多数是小孩,鲜有成人在玩耍。似乎玩这件事是属于小孩子的权利,成人做了就可耻,这里我把它放大了,用了可耻一词。
我看小朋友玩的挺嗨,就叫JH一起去耍一趟,他有些不好意思,说“你看哪有大人过去。”至此,我也不在勉强,可是内在的童心促使我爬了上去,滑了一把,大约有二十多年没有滑过,一趟下来,还是很开心,有种被内心的冲动被看见的感觉。JH见我滑了,也跟上滑了一把。
玩是人的天性,几乎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玩过来的,为什么长大后却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呢?难道这只属于小朋友?成年人做这种事情就可耻吗?是什么让自己有了这层偏见?
回来的路上,我在思考这些问题。一场由滑滑梯引发的反省由此展开。
有首歌词说越长大越孤单,同样的,越长大开心的时刻越少。小时候无邪天真,长大了,明白的多了,反倒不快乐了。哪出了问题?或许是天性被压抑了,而这种压抑来自哪里?除了来自自身的偏见,还有就是整个社会的群体性偏见。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你这么大了,还玩这个,丢不丢人。”也许是这种观点成为许多人拒绝在那种场合下上去一耍的束缚。这种羞耻心不仅来自于自身,同样也来自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同。有大多数人认为那不该是成年人做的事。由于这种群体性的认知偏见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无声无息的束缚住了自我的天性。更为甚者,一些成人不仅压抑自己,也开始限制孩子的天性了。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形成如此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这次就不展开了,以后再说。
回到上述情形,小孩去玩,成人去玩,无异。是羞耻心、分别心在作祟,并不是玩这件事本身出了问题,而是长大以后,自己的心脏了。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为“至善”?至善是无善无恶无分别的,不偏不倚,儒家认为这是最高品德,即中庸。关键在这个中字。
这正是为何我说成年之后的心脏了。如今人们在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本源,唤醒内心。比如在身体上会有各种仿生、自然、返童训练体系;精神上的有各种禅修班,灵修班,听各种法、讲座等等,包括传统武术最终追求的,还是回归本真,回返先天。即是如此,又何苦压抑本来的天性呢?岂不是舍今而求远吗?
长大了,心脏了连《道德经》也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说的也是婴儿的状态才是清醒明觉的状态。天真无邪才是返璞归真。
之前看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些恍惚,今日写到这,有些明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