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穿裙子,自言自语,真的长胖了,裙子都紧了。
老汪脱口而出:平时少吃点!吃起来不管不顾,拼命吃!
昨天老汪特意买了寿司,嘱咐我吃,平时早饭也要我吃。
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我很奇怪哪个是真实的他。
我分析:
前者是原生家庭的他,对于“吃”,吃得多,会吃,有习惯性责备,他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话对别人的伤害。
我相信他小时候在“吃得多”的方面,肯定多少受过父母长辈的训斥,比如“吃这么多,成绩好不好?成绩不好,不能吃!光会吃,不会读书!吃了要干活!”类似这样的“熏陶”,他在这样的教训下长大。
因此,他头脑里始终对“吃”有自责,“吃”是得到,而劳动读书是付出,不付出怎么会有得到?他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通过劳动读书付出了才能有吃。
我看到了一个贫困子弟的童年贫乏感,因此他成人后产生“他责”是必然的。
后面一种表现———他希望你吃,希望你吃了开心,用食物得到开心。
我分析,对于“吃”,他有童年创伤,他觉得吃是最能得到快乐的,现在他时不时需要靠自己吃和家人吃来弥补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家人吃他买的东西,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满足。
而其实每个人的“吃”都是自己的需要,与他人何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