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亦有道
完美的世界不完美

完美的世界不完美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21-03-30 20:26 被阅读0次

    完美型人格困扰着很多家长和孩子,以前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在初二、初三、高一的时候,容易导致学习上遇到困扰,严重的甚至导致辍学,现在因为这种性格导致辍学孩子的年龄标准下移了,初一就会出现,甚至最早有三年级的孩子就遇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成为了孩子学业路上继续攀进的绊脚石。

    曾经有一个案例,一个有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离开了学校,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一开始就特别好,爸妈也很满意。有一天,孩子突然就不上学了,父母想不通,这么好的成绩,怎么突然就不上了呢?父母总结原因是孩子不喜欢写作业,我就问:“作业完不成吗?”父母说:“能完成,就是写作业特别慢”,我问:“不会写吗?”父母说:“作业都会,每项作业写的特别认真,不允许有纰漏”,写作业对那个孩子的消耗到了他能承受的极限。老师到家里鼓励孩子,父母也鼓励孩子,孩子也经常想返回学校,每次周末过去后,要返回学校的前一天,孩子都做了好多准备,一到返回学校的当天就不行了,找各种借口,回避去学校。

    遇到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让家长和老师困惑头疼,对这些孩子,我做过的很多咨询里,几乎可以毫不费力,不用分析,就能说出这些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他们身上的特征。有个小女孩问:“老师你会算卦吗?你怎么说的这么准?”其实不是我会算卦,因为我以前也是个完美倾向的孩子,现在是个有完美倾向的成年人。我只需要说我的感受,不需要推测这个群体的感受,就能跟有类似性格的孩子很强的共鸣,因为我和他们一样有完美型人格倾向。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孩子来咨询,我总会特别同情,特别关注,有亲切感,我知道他们的痛在什么地方,他们难在什么地方,他们未来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结合我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认识一下完美世界的孩子。

    这样的性格曾导致我两次离开学校。上初中时,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别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我第一次观测到自己有这样的特点,是在初中练习跑步的时候。小学成绩不好,家里把我送到业余体校练习中长跑。每次跑1500米,到最后阶段,两条腿跟灌了铅一样,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尤其最后200米冲刺时,腿已经迈不动了,每次都是咬着牙,拼命挥动手臂,拖着两条腿往前跑。

    每次都没遇到能跑过我的人,心里就产生疑问,在那种极限状态,我为什么能挺到最后?有人挺不住?我怀疑自己的第一名是怎么跑的,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强,而是在紧要关头总能挺过去。那时没人帮我分析,也没有帮我觉察这些事,解除我的困惑,现在来看,其实是内心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形成了一种强迫。每天训练时,要跑八组100米,四组200米,两组400米,一个800米,每个都要求全力以赴,我从来没偷懒过,看到别人偷懒,心里会很困惑,对自己的成绩怀疑,觉得别人只是没有全力以赴而已。有一次,看着一个女生跑800米时晕倒了,老师说是休克,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盼望自己什么时候也休克一次,就可以休息一下了,从来没想过每次跑的时候能不能放水,别这么咬牙较劲,每次都全力以赴,把自己累到极致。

    那个时候已经表现出完美型人格倾向孩子身上的特征,一旦做事,就会全力以赴,对自己有极高的要求。或者就放弃不做,最好的放弃方式就是晕倒。完美型人格的孩子要面子,在学习上也对自己要求极高,那么笨的孩子,成绩慢慢到了全班第一,还当了班长,这些都纵容了我的性格,导致我在初二下学期出现尿血,学校让退出训练队,还不想退出,但是内心恐惧担忧身体会夸掉。

    搞体育是竞技比赛,身体经常处在高压状态,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也高,就是董博士讲的“胜者王侯败者寇”,整个人一直处在做事状态,很少进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做人”状态,很少能放松下来。到初二时,出现记忆力衰退,看东西持续专注时间短,容易跑神,晚上失眠多梦睡不着,浑身疲累,眼睁睁看着自己直到凌晨4点多才能睡一会。最后不得已离开学校,认为自己身体垮了,脑袋也废掉了,对自己极度绝望。

    第二次被打倒是在高中二年级。当时以第一名进入班级,又是班长,文理分科分到理科快班,为了保持内心的骄傲,对自己高要求。当时没意识到这种性格在起作用,对自己要求依然极高,内耗极大,而且有强烈的强迫在里边,很难从那种状态里退出来。身体有一种保护机制,高压到一定程度,会自动让你从高压的语境中逼迫你放手,让你退出来。那时不懂,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经常出现跑神,为什么会本能地逃避学习,为什么会一次一次放弃,很纠结,这种纠结让自己觉得很特别,看着别的同学,别管成绩好不好,都能安稳地学习,自己却对学习的环境强烈的排斥,找各种借口从那种状态里,让自己退出来。

    那时不知道,这是心理的高压状态,自己无法处理。完美型人格可以比喻成精神人的高血压。生理人有高血压,血压高到一定程度,需要吃药降压,精神人的高血压高到一定程度,会启动自我保护,心理调适作用让你离开高压环境,既渴望有好的表现,对这个环境又本能的排斥。

    当年这个问题对我的困扰很严重,想不通,导致自己不接受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严重自我否定,痛恨自己,厌弃自己,又拿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有两次到我姑妈工作所在的楼顶,想跳下去,又怕疼不敢跳,又想到父母,如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家就塌了,当时这样的心理,特别恨自己。

    高二结束再次退学跟这种性格有很大关联,我在这个问题上摔倒过两次,也看到在我之后,很多跟我有类似性格的小孩摔倒,看着他们迷茫的眼睛,自责的状态,跟我当年几乎一样,遇到这样的孩子,我就想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他们。改变不了这种性格,但是我希望分享我的经历,让这些孩子看到希望,别过分自责伤害自己,他们可以想一想“杨老师都走出来了,我是不是也行呢?”希望他们客观地了解自身,人的性格没有哪种是完美无缺的,你得认识它、了解它,学会使用它,把这种性格当成兵器,用好了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能把你送达理想的彼岸。

    要告诉孩子这些表现是正常的,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特点——高内压。做个比喻,正常的手机电池可以用一整天,而内耗严重的手机电池,很快就没电了。这种性格的孩子内耗严重,很快电就没了,我们不假思索反应,得换电池,但是人无法换电池,因为你本身就是电池,是能量体,人的性格没法换。杨老师这么多年也改不了这种性格,只是更熟悉和了解自己的特点,知道怎么合理的使用这种性格。

    完美型人格的孩子容易活在两个极端状态,要么是理想中特别好的自己,要么遇难而退,啥也不做。不要因此给自己扣帽子,“没有恒心”“没有毅力”,不要自我否定、自责和恐惧,因为这样会加剧你的内耗。高血压要不了命,但是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会要命,同样这样的性格本身不会把你打倒,但是它衍生出的焦虑、恐惧,强烈的自我否定,容易把这种性格的孩子打倒在地。

    杨老师参加工作后,对自己这种性格有了反思。刚参加工作时,被分到学校负责校报出版,一个错别字都不能有,每次设计报纸版面,又得有创意,又得完美无缺。别人很快就设计好了,自己得费半天功夫,如果报纸出现错别字,宁可自己付费也得把版撤了,重新写。写稿子的时候,自己不会在稿子上涂涂画画,希望纸面洁白无瑕,如果写错了,撕掉重来,希望每个字都写的漂亮。从那时候开始反思,自己为会什么这样呢?

    上大学时,有一次需要写一篇人物通讯,去教授家里跑了五趟,别人一般去一两次就可以了,一篇通讯写了二十几遍,时间用了一个月,而别人一般一周就搞定了。从那时就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整这么慢呢?工作后开始反思,认识到跟我的性格有关系,慢慢学会了,做事时有意识觉察,不让这种性格把自己内耗到让自己无能为力,把自己消耗到再也不想学习了。

    开始讲深耕班时,也有这样觉察的过程,我希望每一讲都能达到最好,每天为了准备一堂课,脑袋里全是下一个班怎么讲,怎么样才能讲明白,能给家长启发。如果照我的标准,深耕班不可能讲起来,讲了这么多班,没有哪个班让我觉得十全十美,总是有好多遗憾,有没讲明白的地方,以我的要求看深耕班,还得等十年才敢讲。深耕班能讲下去,参照系是老师同学,只要大家觉得有一点收获,能触动到家长,并且有了改变,某个孩子因为某一节课受益了,我觉得自己得讲下去。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参照系,按我的要求,课就别讲了,看着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就继续讲。以前想着讲21堂课,每一堂都得讲到极致,后来想,课没讲好就放过自己了,下一次调整一下,争取讲的更好。

    从19年开始讲家训,从张总身上学到好多东西。我每次讲完课,张总都会鼓励自己,因为董老师讲家训是标杆,我们害怕讲不好,反差太大。张总鼓励自己每次进步一点,改进一点就可以了。有时讲超时了,他会告诉你,讲的已经很好了,课讲时间长了,再慢慢短一点。按照我的性格,希望下一次就改过来,他说不着急,慢慢调整,细水长流。我们身边需要有这样的人,从极高的压力里把自己解放出来。

    首先了解一下,有完美型性格倾向的孩子性格形成的原因。

    1、爸妈有完美型人格倾向,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形成投射。

    2、父母对孩子要求比较高,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妈妈的期望。

    3、爸妈经常吵架、冷战,孩子对于这种现状无能为力,把责任归因到自己身上,“是我不够好,才导致父母生气,导致爸妈不高兴,我无法胜任爸妈的要求和期望”。孩子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当孩子形成这种心理逻辑时,会努力让自己表现得能胜任爸妈的期望和要求,成为爸妈理想中的孩子。留意观察,所有小孩都这样努力,渴望胜任父母的要求,渴望爸妈有好的关系,孩子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渴望有胜任感。

    孩子写完了作业,他已经很努力了,我们跟他说还不够好,可以更好一点,他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顶点,孩子筋疲力尽,使出浑身解数,依然不能满足爸妈的要求。为了解决“我不够好,导致爸妈不高兴,导致他们不幸福”,他会强迫自己,虚拟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我要活成那样多好,作业完美无缺,每次考试拿第一名,回到家爸妈夸,在学校老师赞美,同学喜欢”,“长大了赚很多钱,不再让你们抱怨”,“我能拥有很多知识,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在孩子脑袋中会虚拟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然后用理想中的自己跟爸妈互动,跟环境互动,来解决眼前的困境,因为归因是我的责任,“我不够好”,不是归因爸妈要求太高了,换成别的小孩也做不到啊,小孩不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强迫自己进入理想状态,叫做理想型人格。慢慢时间长了,他就把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理想中的思维方式,理想中获得的成绩当成自己,这就是“我”,“我”应该就是这样的,按照理想中的自己思考问题,应对各种情况,这是理想型的人格,没有止境的。“好”这个词没有标准,好到什么程度是好呢?等孩子做事时,尤其是父母看重的事情,他会进入“做事状态”,就会对自己高要求,理想中的我开始行驶自己的职责,应该做到什么样的成绩。

    这是完美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一个心结,是一把心锁,是“我不够好”,“以我的实际能力无法胜任父母无止境的要求,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强迫自己进入理想中的状态,这是人应对环境的一种机制。每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强迫,大家不用把完美型人格孩子叫做强迫症。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对孩子造成的困扰?尤其是进入竞争激烈的环境,让孩子进入精神人高血压状态,甚至消耗到受不了,理想中的自己无法胜任环境的要求,他就从环境退出来,不干这个事了,不代表我不够好。做了没做好,是这类孩子不能接受的。

    回顾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怎么去应对这种性格产生的压力。我现在能胜任这种性格,能把这种性格优势发挥出来。因为这些孩子更容易理解别人,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更容易善待身边的人,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反思自己,以下是我找到打开心锁的三把钥匙。

    1、第一把钥匙就是爱,付出爱,获得爱,把自己变成爱,让自己进入爱的状态。我做的最没有压力,愿意一辈子做的事就是家庭教育,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迈进家庭教育的门槛,在教育方向做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让我在这样的环境里乐此不疲,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前在陪伴孩子,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我这种性格特别想把事情做好,如果我全力以赴依然做不好,以我的性格很容易放弃,自责否定,再做下去就抑郁了,但是做家庭教育不会。

    在博瑞智这个群体里,是我获得“爱”最多的群体,每次觉得自己被某一个家庭问题困住了,自己都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就特别痛苦自责,当自己想要放弃的时候,就想起来这个氛围里那种“爱”的美好感觉,孩子那种很单纯渴望爱的眼神,这个环境会催眠,让你进入爱的状态,自己在爱的状态里时,很少出现把自己逼的受不了了,放弃不干了情况,我能一直保持较高效能成长,抗搓抗压能力增长了。

    创造爱的环境和氛围,越是这样的性格特质,越要付出爱,获得爱。跟人打交道从爱出发,从爱思考问题。爱是无所不包容、无所不接纳的状态,这种爱的情感越多,我们才能包容周围的人和事,这种性格对有爱的人构不成伤害。

    爱是一切家庭教育问题终极解决方案。

    创造爱的氛围,爱的家庭语境,让家庭成员进入爱的状态,鼓励孩子付出爱,甚至创造机会,创造条件引诱孩子付出爱都可以,多一些爱的体验和付出,会让这种性格的人柔软的像水一样。

    2、去掉两极思维。完美型人格倾向的孩子只有两个存在空间,要么最好的自己,要么不干了。完美型人格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要么最好,要么极差,两极思维对完美人格倾向的人有致命伤害。小时候看书,看电视剧,譬如看《西游记》,要么正面人物,要么反面人物,看电影里的人物,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孔子笔下的君子和小人,这是两极思维的源头。黑格尔“二元论”,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两极思维对于我们看世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孩子形成有弹性的人格特质绝对有伤害,我们得让事物有中间状态。

    可以用量子思维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量子学家在不停计算,人的存在状态,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对自己的评价,不是非好即坏,不是非对即错,不是只有两种状态。

    哪种人容易克服这种性格对他的影响?养成诚实客观公正看待事物的态度,看到某个人的行为自己不认同,问问自己,他是这样吗?我眼中的事实到底是什么?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看待问题,客观理解世界,理解自己。在人与人之间,永远诚实、客观、公正,完美型人格对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伤害很小,影响不大,因为他信仰的是真理,信仰客观的东西。

    3、以成长为目标,去除功利思维。作为学生要非功利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走进知识大门,找到学习知识真正的志趣,而不是问自己学这个有什么用,我的付出跟收获比例公平吗?不是这么思考问题的,换成以成长为目标。上课学习,注意力焦点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做人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经历体验,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让那个结果左右你。当我们的注意力焦点集中在成长,精神人的高血压就降下来了,不再盯着结果了。

    现在研究教育案例,我会一直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小学生,我最喜欢的左右铭就是三个字“在路上”,希望一生都是“在路上”的小学生。喜欢这种状态,它也是让我觉得最舒服,最没有压力,最能把潜能发挥到最大的一种体验。如果能引导孩子,找到“在路上”的感觉,学知识跟走一条路一样,没有尽头,永无止境,不能把它当成任务,功利性地完成。求知的路永无止境,享受在路上的过程。

    这三个是我在董老师的智慧中,捡到的三把钥匙,把我从完美型人格倾向中解放出来,活的云淡风轻的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完美的世界不完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ng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