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熊孩子”几乎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烦不胜烦的时候,社会上依然还有不小的声音为之辩解:“他还只是个孩子......”
但是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有些事不是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能一笔带过的。
2013年底,10岁的女孩在电梯摔打1岁婴儿并使其从25楼坠落。
2014年8月一名正在8楼屋内看动画片的10岁男孩,用小刀子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致使其悬在半空动弹不得,只他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
这些“熊孩子”有错吗?他们当然有错。
但是错的更多的,是家长!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逐步完成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以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
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其实是在探索,探索这个世界,探索父母的接受底线。如果父母此时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做出约束,使孩子形成“规则感”,那么未来孩子就真的会出问题。
那时,悔之已晚!
孩子规则感的建立要从小开始,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感,一定要看看!这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幼儿园也不能忽视“规则”!
幼儿期是规则意识的重要启蒙时期。许多宝宝难以适应幼幼园生活,上小学后各种顽皮行为、学习困难症,乃至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这可能都源于3岁前规则意识的缺失。
其实,规则意识的养成早在孩子逐渐戒除夜奶,学会规律地睡觉、喝奶便开始了。
孩子3岁前,家长有意识帮他养成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育成长,还利于他今后学会自律,使孩子受益终身。
不过要记住,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是家长教育孩子“讲规则”时必须遵守的原则。
规则要合理,重点在于预防
1岁以后,孩子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会开始对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或物体摆放的空间等。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满足孩子的秩序感,并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
如果孩子的秩序要求是合理的,不妨接纳他的情绪,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共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平息他的情绪。
规则应尽可能地少并且有必要,避免无法执行或最终取消。在说“不行”之前,先迅速地想一想这条规矩是否能长时间坚持,我们希望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孩子非常明白。
不能强迫孩子服从
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表现出适当的行为,可以通过语气和表情传达你的想法,可以很坚决也很积极,但不要过度。
帮助孩子学习把握自己的感情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应温和、亲密地对待他,直到他停止发脾气为止。然后直接告诉他怎么做才是积极的、对他有帮助的。
如果孩子打人,要用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我们不打人”、“打人会很疼的”。慢慢地,他就会了解别人的感受了。
越长大,规则感越重要!
当孩子在3岁半到6岁时,是孩子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从家里走向学校,接触到更多的社会,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
他们逐步地开始知道,什么行为可以去做,什么行为不可以去做。这个时候,父母给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是很重要的。
父母是孩子规则建立的标准
我们要意识到孩子的规则来自家长,家长的言传身教有决定性作用。
在自由的环境里,孩子对于父母制定的规则是不抵触的,父母提出规则的建议时,他们往往愿意接受,并逐渐内化成自身的规则。
但是孩子在被建立规则的同时,一面也在不停地试图破坏规则。
他们会用自己的撒娇或者撒泼来一点点试探规则的界限在哪里?尝试是否可以通过让家长难堪的行为来获得规则的破裂。
而当他们一旦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规则,他们便会找到攻城的方法,一次次攻城略地。他们每一次面对规则时的撒娇或撒泼,其实都是对父母底线和边界的试探。
《爸爸回来了》里面有一集,奥莉沉浸于手机游戏,爸爸温柔但坚定地多次劝告“说好的只能玩一次,这样不好”后,仍然不甘心交出手机。
奥莉还生气地将手机丢到地上扔来扔去,无视爸爸的多番阻止。最后被爸爸抱到墙角进行了半分钟的“面壁反思”,以示惩罚。
在奥莉认识到错误后,爸爸又对她拥抱表示谅解。没有训斥责骂,情绪平和而严肃,却又充满温情。
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自己的哭闹就会有任何的改变。
所以,一旦告诉孩子“不行”时,就一定要坚持。并且,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和情景下,我们对孩子的要求都应该是一致的:这件事肯定不行,你哭和闹也没有用。
也同样让孩子感受到“这件事虽然你做得不对,但我仍然爱着你,不会因为你犯错就弃你而去”的安全感。
学会对行为负责
在孩子6岁之前,要给他养成一些基本的行为规矩。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当行为,要让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一定代价,比如适当剥夺或者延迟满足一次他最在乎的东西,或者最想做的事情。
通过规则感的建立,孩子让他知道,做了错事,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毋容置疑,我们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爱没有条件,但是不代表我们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
千万别做“豆腐心妈妈”!
“豆腐心”妈妈,是指那些缺乏原则的妈妈,她们的心太“软”了,受不了孩子的撒娇或撒泼,于是常常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又帮孩子拆着规矩。
你给孩子树立规则后,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轻易妥协!
孩子们心眼最为明亮,妈妈不能坚持原则,孩子当然会认为妈妈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认真对待的。
这种毫无原则的爱,阻碍了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也阻碍了他对外界世界的正常认知。
如果你从小不与孩子建立规则,这个社会迟早会让他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父母给予孩子以自由和平等的教育,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自由不能等同于无限制、无规则、无底线,更不是是纵容和无作为。
我们总是在说要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有时候却恰恰忘了给予孩子规则教育。
什么是规则?
规则既是边界也是准则,小到做错了事需要去道歉,制定的规则需要去执行。大到遵守社会规则,坚守道德和道义的约定。
美国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中这样写道: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
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别让我觉得犯了错误就像犯了罪,它会消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我爱着你,但是我绝对不会纵容你。
只有父母不妥协,孩子才能学会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在纷乱的尘世中行走,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