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214集 古今中药的用药误差

第214集 古今中药的用药误差

作者: Thinker_8631 | 来源:发表于2024-03-03 16:26 被阅读0次

《伤寒论》里面记载的药方,一般的药材用量是多少?为什么古代的用药剂量与现代的用药剂量不一样?      昨天讲了枣仁双须汤方子与其它方子的区别。首先是配伍方面的区别,我们的配伍更加完整,所以,调理的效果才非常显著,非常好,其次是枣仁双须汤方子里药材用量相当大,所以治疗养护效果就好。

      昨天还有一个学员跟我打电话说我用量很大,说她心脏做了手术下了支架,医生让她吃长期吃辅酶Q10,她一直吃了几年,但没觉得怎么好,听了王老师的课,知道是用量小了,于是加大了用量,感觉效果就好多了。以前睡觉不安稳,容易惊悸,稍有点动静就醒了,有时满头冷汗,心慌,心跳加速,自从一个多月前按王老师的说法加大了用量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现在一般中医开药用量不大,5克。10克、12克,用到15克算多的了,吃了以后效果不好,搞得现在有些人不相信中医了,治病效果不好,医生普遍的医术不高是一个原因,用药量太小也是一个原因。我这个看病有个不同,我用药有一个特点,朋友戏称三多一少,一多是开药开得多,要用大号砂锅熬药,二多是跑方多,因为开的药多。价格普贵,划完价一看钱太多了,没拿药就跑了;第三是老患者介绍来的新患者多。老患者吃我的药好了,就介绍邻居朋友熟人过来找我看病,这种情况特别多。一少是复诊的少,一般复诊两次,最多三四次就好了。以后就不用复诊了。这一点就跟其他的大夫看病不一样。一周复诊一次,你说没效果吧,他还真有所缓解,所以就抱着希望一次次去看病,复诊十几次,几十次的都有。我这个三多一少其实都跟用药量大有关。

我学习中医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为标准,遇到问题从这两本书里寻找答案。我在这两本书里下了十多年的功夫,认真研究了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方子。这两本书同样老师中医的最高典籍,有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黄帝内经》主要是讲理论的,里面没几个药方子,全是理论,《伤寒论》是讲方法的,里面记载了大量的药方,讲脉象,讲病理,教你怎样给别人治病,所以这两本书虽然不是一个人写的,但可以作为一套,一本理论,一本实践。你要是光读《黄帝内经》,会成为一个养生大师,但不会给人治病。只有把《伤寒论》搞明白了,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夫。

      我在读《伤寒论》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怀疑惑,翻看一下里面记载的方子,比方里面有十味药,起码有一半的药用量是相同的,这个用量就是基本量,其它的药材就是在这个基本量上变化,或者是加倍,或者是减半,所以,一付药基本量就决定了用多少药材。

《伤寒论》里面记载的药方基本量是三两,基本量是一个药方的定调子的用量,《伤寒论》是汉朝张仲景写的,那个时代的三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我去查资料,中国度量衡研究部门给出的答案是一两等于15克,三两就是45克。但明清时代说到用量都是两三钱,我平时给大家讲方子时说多少克,都是我换算过来的。清朝的大夫之所以开三钱,可能是受了明朝药王也就是《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一句话的影响,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可。明清的一钱相当于现在的5克,所以,现在这个用药的量就成了10克.15克了。

 中华文明五千年,真的很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但这三个古国的文化早断了传承没有了,只剩遗迹了。唯独中国是一脉传承下来的,但有些也有点不清楚了。李时珍整理了中药,写出了《本草纲目》,令很多外国人都佩服得不得了。但在这个事情上,他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现在很多中药认识到用量太小了。《伤寒论》里面的三两到底是多少,我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考证它,最后受到一个收集古代铜钱的朋友的启发,终于搞清楚了,一两等于19.2克,三两就是现在的57.8克。《伤寒论》方子的基本量是三两,就应该是60克左右,就算不用我的考证,用中国度量衡研究中心的数据,三两最起码也要超过40克,这个问题一明白,怪不得我们现在用的方子效果没有古书上描写的那么好,就是因为用量太小的原因。现在的药材跟汉朝的比,那时全是野生的没有种植一说,生长期长,效力足,所以从那以后,我开药就是30克起步,一些需要加量的。甚至过百的都很正常,这个效果就一下子增强了很多倍,就象刚才说的出现三多一少,开方多,跑方多,介绍的患者多,复诊少。病治好了,当然不用再来复诊了。这个情况在现代中也一个很有意思的事。

我认识的一位营养师,他自己也是常年补充维生素C,我看他一吃一大把,问他为什么吃那么多,他说国内的维生素一片含C20克,30克,吃少了没用,至少要吃500克以上,那不就是一大把。

 我这位营养师朋友用大剂量补充的方法,给患者调理慢性病的效果很好,尤其是糖尿病,基本是都可以让患者满意而归。现代营养素的补充也是讲究一个用量。所以我们吃维生素或者是营养素的补充剂也好,未必是那个产品不好,很可能就是吃少了。我的枣仁双须汤,一支口服液当中的有的有效成分含量,等于5克人参须子,辅酶Q10是从5斤茄子中提取出来的。地龙蛋白是从50克地龙中提取出来的6克,还有其它的成分都是20克的用量,这一支口服液的药材全加起来将近200克,没有用量就没有效果。病情轻的一支就够了,病情重的还可以加量,提升效果。没用用量就没有效果。以前没有成药的时候,都是我开方子患者回家自己熬药,很浓很苦的一大碗,喝起来都很困难,我们要感谢提取加工工艺,将这一大碗的汤药浓缩成一支小小的口服液,如果喝两支地龙蛋白就是100克,这要是以前开药,我是绝对不敢开的,因为地龙活血很厉害,容易发生脑出血的危险,但这种提取物只是把蛋白提取出来了,其它的成分都不要了,所以它就变得补大于通,蚓吸酶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动脉斑块和血栓,地龙蛋白的强大修复能力能帮助我们修复受损的血管壁细胞,心肌细胞,恢复它们的功能,恢复它们的弹性,让我们没有了脑溢血的可能性。

      老年人血管老化了,用力过猛或者生气,心跳一加速,血压一高把它压裂了,地龙蛋白能修复,让血管壁,心肌里面的细胞都能快速再生,新生出来的细胞都是很饱满的,充满了蛋白和脂肪,很有弹性很有韧性,这样一来,心梗脑梗就能够很好地预防,地龙蛋白还能修复大脑里萎缩的休眠的细胞,让那些已经脑梗脑溢血的后遗症患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我认识一位天津的农民企业家,他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养蚯蚓起家的,瑞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过亿资产的大型民营企业,他现在主要收入就是靠提取地龙蛋白,卖给各大制药企业,供不应求。很多中医,如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一些没什么危险性的药,你吃了没效果,不妨加大一倍的用量,两倍的量吃,试试看,说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很多时候我们吃一些产品,无论是中药方子也好,还是营养素的补充剂也好,很多时候不管用,未必是吃得不对,也不一定是那个产品不好,很有可能是因为吃少了。

相关文章

  • 中药的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萎、瓜萎皮、瓜萎仁...

  • 2022-07-08 伸筋草的故事

    伸筋草,中药名,是中医临床的常用药,也是治疗跌打损伤的常用药,这种中药属于野生草本植物。夏、秋季茎叶繁茂时连根拔起...

  • 武侠小说中的解毒良药大全

    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约有70个,涉及:毒药、解药、治疗用药、增强功力用药、延年益寿用药。剂型主要有:丸、丹、膏、胶...

  • 难记的药名

    降压药 冠心病用药 降脂药 脑卒中药 降血糖药

  • 学习强国|中医药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术

    中药炮制技术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药协会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

  • 2019年株洲成考专升本中药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能在中药制剂生产、检验、营销、使用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提取与分离、一般中药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

  • 医疗概念

    (一)医药板块又大体上分成传统的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和免疫治疗四类。 1、中药:大部分中药都会被归在辅助用药里。国...

  • 考研中医 | 中药的用药禁忌

    禁忌,也称为“不宜”。禁,有禁止、制止之谓;忌,有畏忌、顾忌之义。为了确保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

  • 炮制流派里的门道

    中药炮制是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方法和技术,也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

  • 中药篇(4)-常用药

    1、解表药: 又称为发表药,主要是可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解表药分为温性和凉性两种。 多有辛味,具有发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14集 古今中药的用药误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zok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