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邻居有个孩子很是闹心,总是挑逗我,虽然当时年纪小,但我现在仍然隐约记得他讨厌的奸笑,想起他时都有点牙痒痒。我气不过,拿起砖头就把他脑袋砸破了。我害怕极了,从此似乎也不再有那种张扬之气了,本来就很乖的我变得更加温顺了。
好在那次对方家长只是让爸爸赔了一些钱,印象里并没有爸妈和对方家长的指责,要不然我学会的就不是宽容了,而是童年创伤了。或许被强烈的恐惧淹没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我只能问我的爸妈,或者用催眠了。
人天生是自私的,因为婴儿就是这个样子的,《巨婴国》里说,婴儿的心理模式,有三个关键词——母婴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
宽容是后天学会的,要学会宽容就需要有相关的经历,而且往往是反面的经历。内心深处那种恐惧感,才让我现在对于别人伤害我的事也都比较宽容吧。
但并不代表别人伤害我后我心里不会难受,可能只是受儿时恐惧经历的影响被压抑在潜意识了。
人往往会认为别人和自己也一样,所以我对别人宽容,我想当然就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宽容。但事实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我这样的经历,于是当我不被别人原谅时,我心里非常难受。所以宽容,是一种处于社会体系里比较低级而又有点伤己的品质。
我反复提到这样一个金字塔的等级理论,在现在这样一个崇尚进取的社会里,越是有力量的越“高级”,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似乎不能直接提供价值的就越“低级”。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先有一些“高级”的东西比如说所谓的思想、能力等活下去,再看能不能把稍微“低级”的比如说道德捡回来,不忘初心就是这么来的吧。
我明白后是非常难受而又无奈的,因为我觉得这样重新洗牌的价值体系让人看起来越来越厉害,但是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社会是越来越进步了,人却越来越孤立了。
之前有次上《压力管理》课,积极心理学的一个老师给出了人的优势品质量表,但他说他的优势品质是宽容、善良等时,他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我的优势品质这么low?
小时候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随手捡起地上的石头转圈玩,一不小心石头飞出去把远处别人家的玻璃砸碎了。当时的距离足够远,房间的主人估计看不到我的样子,而且还要下楼好几分钟才能到我这里,我完全有时间跑掉,别人不会知道是谁干的。
但我认为说了对不起对方就原谅我了,于是呆呆地站在那里,等着对方走过来,换来的却是对方凶神恶煞的样子。我颤抖的说对不起,给妈妈打了电话,换了玻璃,对方还不解气,直到一直溺爱我的妈妈动手打了我,我委屈的哭了,对方才开始说好话。
那简直是我童年噩梦般的阴影,我第一次知道了不总是好人有好报。也不怪对方,毕竟我那样乖的还是少数,对方不会觉得我其实是无意的而且诚心道歉。虽然之后现实反复让我知道很多时候单纯真诚并不一定有好结果,我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撞南墙。
那是小时候,我期待对方的宽容没有得到,前段时间我再一次受到了这样的待遇。我在哭,天也在哭,当时天下着大雨。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小时候的事,痛苦的记忆被再次激活。不同的是,小时候我学习成绩够好,是身边家长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是在我正常的时候,而之前的那次却是在我最黑暗而又不正常的日子里,一度让我陷入抑郁。
恐惧等情感是人先天就有的情感,宽容是人后天的品质。很多时候,后天学到的这些东西都是因为先天的这些情绪反应带来的,而恐惧,能带来的有很多。
因为恐惧别人伤害自己后再做出严重后果的事,所以学会了宽容。
因为恐惧寂寞,人们有了爱情。
因为恐惧失控,有些人变成了强迫症。
控制,这个词似乎也是比较原始的一个词,似乎不能再用其他词语解释,而且可以衍生其他的词。我一直在琢磨武志红老师的这句话:能控制的就是善,不能控制的就是恶。觉得还真是有道理。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存在着所谓的补偿作用。能很容易宽容别人,或许往往就意味着不太容易能宽容自己,对内与对外往往存在着一种平衡。长此以往,我变得特别怕得罪别人,也特别怕别人不能原谅自己。
善恶
自卑自负
有时我也意识到其实到底宽不宽容都是说不清楚的,事物的两面,往往是对立统一的。对外是宽容了,对内呢,如果我真的宽容了,又为什么会一直记到现在?
真是矛盾。
你在恐惧什么呢?
网友评论